我們問了三千人之后:什么樣的出行才是美好的?
責任編輯:秋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出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來說,有著諸多出行目的地,隨之產生諸多意味。
有的朝公司前行為夢想打拼,有的朝學校前行把孩子安全送達,有的朝商場前行和朋友聚會……“月亮從地平線升起……直到晨星開始與之爭輝,朝露吹進了我們的車窗——我們依然一路前行?!眲P魯亞克通過《在路上》將對美好的向往寄托給“前行”。
向美好前行,應該是出行的最終目的。
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出行的過程離美好還有一段距離。在出行中,我們不時會遇到緩慢移動的車輛,高峰擁擠的地鐵,有障礙物的盲道,時間尷尬的紅綠燈……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近些年的交通發展究竟帶來什么變化?什么是城市美好出行?我們離美好的城市出行還有多遠?又該如何實現城市美好出行?
202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指導、國際汽車聯合會(FIA)提供特別支持,南方周末聯合米其林中國發布了《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點從安全、綠色和便捷三個方面切入,試圖通過對3150個樣本的調研和分析,洞察城市出行建設的狀況與經驗,尋找城市美好出行的最優解。
公共:什么是美好出行?
城市里,出行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社會動作,而起點,往往是家。
因此,人們對某地距離的衡量,代入了時間的元素?!澳莾弘x你遠嗎?”“那兒離我家坐地鐵半個小時吧?!薄澳遣贿h?!?/span>
坐地鐵可以置換成很多名詞,比如打車、走路、坐公交、開車……“那兒”也有很多意味,比如飯館、展廳、學校、單位等所有具備社會邀約功能的地方。
即便是“宅男”般的生活方式,亦免不了參與社會出行?!罢小币欢ǔ潭壬洗碇鞘兄胁辉浮吧鐣涣鳌钡膽B度和選擇。但“并非不食人間五谷”的生活方式仍需社會化支持,點外賣、收快遞、使用網絡、繳納水電費等等,由此產生的社會化支持同樣需要出行。
《2021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僅上海一城,城市交通系統每天就承載著多達778萬市民的出行需求。特殊情況下,恰逢節假日的上海外灘需要搭建人墻來疏導交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由此來看,我們不免對城市美好出行有所期待。
報告認為,“‘美好出行’是一種對未來城市出行的構想?!?/strong>
并將“城市美好出行”概念解釋為:在相關部門和社區各方的配合建設下,不同年齡段、職業類型的居民,可以在社區內實現便利而智能的選擇出行方式和出行服務,安全、便捷、綠色地到達出行目的地;社區及周邊交通分級管理,慢行交通系統完善,不同交通工具和出行需求的居民都能舒適出行、自如休息。
上述概括有一個關鍵詞,不做年齡、身份等區分的“每一個人”。
不難看出,報告認為聚焦城市美好出行的起點在于公共性,即城市美好出行的目的是共建共享。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城市公共出行的參與者都應是踐行者,享受者都應是守約者,要求公民將歸屬感帶入,產生共情,才有可能實現局部具有生活氣息的美好出行,進而實現整個城市環境的美好出行。
基于這樣的起點,報告將重點目光聚焦在“人與安全”之上,重點剖析了各要素與人的關系,傳達安全為要的理念,并針對性地提出可持續的解決辦法。
安全:低頭族與“會水者”
人們對交通的訴求,是生活賦予的天然權利,在人、車、城市之間發生的交互中,產生著影響,闡釋出公眾對于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期待。
《中國統計年鑒2020》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6.3萬人,受傷人數為25.6萬人,交通事故直接財產損失134618萬元。由此計算,“在我國,2019年平均每10分鐘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死亡,5人因交通事故受傷?!?/strong>
在兒童方面,根據2017年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2010年至2015年期間,我國0至19歲青少年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傷害,其中道路交通傷害是排名第二位的傷害死因。
不僅是中國,放眼世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道路安全全球狀況報告》數據顯示:作為全球性公害,道路交通碰撞帶來的損失占大部分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3%,全世界道路死亡中有93%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安全最重要啊”,在報告的訪談過程中,多數受訪者將安全排在第一位。2015年5月21日,米其林聯合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中國正式推出“道路安全十項黃金法則”。六年以后,這十條黃金法則進化為十二條。遵守情況如何?是否有新的問題出現?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報告調研結果顯示:與行人更相關的“過馬路前左右看”“文明出行,安全第一”被遵守的情況相對較好;針對駕駛員的法則,遵守情況差異較大,宣傳較多的系安全帶、不醉駕、不疲勞駕駛等遵守情況相對較好。
但對于一些細致的規則,則不太樂觀。例如,安全座椅使用和反光警示標志安裝此類相對細節的規則,遵守的居民甚至不到四成。
此外,報告中著重點出“低頭族”在交通安全治理中的負面影響,認為過馬路時“沉迷”手機等已成道路安全不定時“炸彈”,建議道路安全管理需重視“低頭族”變量,警惕因“僥幸心理”而存在的分心駕駛,在政策制定與實際管理中有所側重。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這是時隔六年后更加嚴重的問題。伴隨著電子設備的內容開發,手機逐漸擠占人們的時間。在上下班通勤的人流中,邊看手機邊走路已然成為部分上班族的“技能”。
“溺死會水者,”項目組成員表示,“每次交通事故的發生并非完全偶然,大多數事故發生之前,相關主體便已有安全‘間隙’產生,只待某一要素撬動?!?/span>
根據調研結果來看,人們對交通安全的認知呈現有趣的特點,一方面會被交通事故內容影響,產生極強的共情力,恐懼事故的發生;但另一方面,在實際參與公共交通時,又會心存僥幸。
群像:實現美好出行的關鍵
誰會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報告給出了一個畫像,令人深思——“老司機”。從駕駛員的角度來說,“老司機”可以解釋為駕齡長、里程數長的司機(報告將駕齡3年以上的人群劃分為“老司機”)。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老司機”意味著每一位參與公共交通的人。
調研中,從未違反交規受罰的老司機為43%、新手司機為64%;有過不止一次違反交規受罰的老司機為20%、新手司機為6%。對應來看,在如何看待違反交規的問題上,48%的老司機認為很危險,應當改正,會主動勸阻,這一占比近半數,超過新手司機的40%。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由此可見,老司機違反交規受罰超過一次的比例遠高于新手司機,與老司機駕齡長、經驗更豐富有一定關系。但正因如此,接受過更多交通安全警醒教育的老司機在看待他人違反交規上也更加主動勸阻,更能意識到道路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幫助他人遵守交規也是維護自身安全的一部分。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違反交規受罰也是宣傳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
綜合來看,97%居民認為違反交規“很危險,應當改正”,45%會主動勸阻,52%不會主動勸阻,僅有3%對此不重視。36%的居民曾因違反交規受到懲罰(10%甚至有過不止一次),這部分居民中,98%因受罰更注重遵守交規,反映一定的執法懲罰有助于道路安全的警醒教育。
老司機往往與安全問題相綁定,對于如何實現綠色出行,報告也給出了人物畫像。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調研數據顯示,75%的城市居民通勤距離在10公里以內,而通勤距離在5公里以內的居民也接近半數。通勤距離在2公里以內,居民更多選擇自行車、公共交通和步行,低碳出行方式占九成;通勤距離在2-5公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是更普遍的出行選擇,其次是私家車。
因此,在推廣低碳綠色出行時,近距離通勤是高效場景,是較為容易實踐的階段,此類居民意愿更高。
在年齡劃分上,受生活理念的影響,不同年齡層群體在出行方面的關注點以及考量的因素具有迥異性,但便利、靈活性、通勤時間和出行成本是各年齡層共通的考量要素。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調研數據顯示,相較年長群體,初入職場的00后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更在意出行成本,低碳出行或可以低成本切入00后群體。作為“打工人”主體的80后、90后,比其他年齡群體更看重便利、靈活性和通勤時間。
報告認為,“一老一小”可成為推廣低碳出行的重點對象。綠色出行通常伴隨更低的金錢成本、更高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70后和70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綠色出行的過程。
實踐:哪里最容易是突破口?
“一切城市出行的運轉都是圍繞著人?!?/span>報告將之寫在“建議”篇章的第一句。
人在哪里?怎樣開展教育最為高效?我們凝視的問題最容易在哪里顯現?具備公共性特征的最小單元是什么?
答案顯而易見:社區。
“作為城市的最小單元格,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層治理的重點?!眻蟾鎸懙?,“在新型社區內,居民的衣食住行、娛教醫養得到基本滿足,無需再輕易長途遷徙。新型社區為居民交通出行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和治理思路?!?/span>
報告認為多數違法違規行為或無視安全行為來自行為人法律意識、安全意識薄弱,而較為有效的方法則是依托社區這一觸達性極強的治理單元?!巴ㄟ^有效的社區服務觸達公眾,保護公眾出行權利,營造美好出行氛圍?!?/span>
米其林中國區總裁、首席執行官偉書杰(KamranVOSSOUGHI)對此表示認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而美好出行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好出行包含諸多要素,安全是其基礎和支撐,綠色低碳是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的呼聲?!?/span>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這樣的重視并非僅僅落在口頭和紙面。自2004年起,米其林不斷創新形式與內容,先后開展了針對兒童、大學生、快遞員等不同群體的道路安全行動,并在國際汽聯(FIA)的支持下積極推動“道路安全黃金法則”的傳播,不斷提升人們的安全意識,也為人們的出行體驗創造更可持續的環境。
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報告提出三條具體解決方案:其一,當前社區定期開展出行科普頻率較低,美好出行氛圍有賴于觸達居民的社區宣傳服務;其二,居民對交管教育效果感知度強,交警協同社會力量打造創造性的治理項目有助于提升居民滿意度;其三,居民對“新型社區出行期待”的五大維度中,需優先實現公共交通一體化和智慧交通集成化。
報告將之總結為“新型社區出行期待”模型,包括公共交通一體化、智慧交通集成化、社區交通分級化、出行服務人性化、慢行交通便利化等。而在這樣的實踐中,應創新社區各方主體(居民、居委、交管、企業等)協同治理推進。
數據來源:《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
“這些期待來自于人,作用于人,就其底層邏輯來講,只有兩個字”,項目組將之總結為“我們”,認為社區是構成“我們”歸屬的最基礎單元,具有實現“共情”的空間優勢。
在建議層面,報告的觀點更傾向于“我們關系”的營造,及以人為核心的“共情”影響。以安全教育為例,報告認為“以人為核心的警示教育效果較為直觀,預防教育需從共情出發”。
12月2日是第十個全國交通安全日,《2021城市美好出行洞察報告》值此發布,希望通過報告帶來的結論和思考,提醒每一位公共交通參與主體:美好出行需要優先實現交通安全,并逐步將環保納入出行考量。
報告在結語中寫出了期待:交通事故率顯著降低,人的安全觀念高度提升;綠色出行成為廣泛共識,城市生活環境得以顯著改善;少數群體可以便捷地享受生活,成為城市出行被善待但平等參與的群體;社區構建起最生活的出行空間,讓每一分子都成為城市美好出行建設的享受者和主人……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即刻獲取完整報告內容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