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鄉村兒童“心病”:兩項研究萬份問卷,一場來自城市的心理救援
心理咨詢師將多個同班學生存在的自殘行為視作“群體學習”。孩子沒有情緒出口,看到其他同學有類似做法,會認為那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鄉村兒童面臨的心理困境看上去都很嚴重,但背后是最簡單的需求:需要有人陪伴,聽他傾訴,和他一起去面對成長的問題。
約定心理咨詢時間到了,屏幕那邊卻遲遲不見動靜。反饋的原因五花八門:項目對接的老師忘記了,老師拖堂,孩子請假沒來上學等等。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鄉村兒童常給人留下“懂事”的印象,坐在心理咨詢師張潔華面前的女孩也是如此。
她表現得開朗健談,對許多人和事仿佛并不在意。但事實上,女孩內心壓抑,已經出現多次自殘行為。
直到咨詢進行至第5次,女孩流下了眼淚,卸下了偽裝。這令張潔華有些感動:“她不需要再像刺猬一樣,張牙舞爪地面對這個世界了?!?/p>
2021年初,在粵北山區的一個縣城,由于一次針對某個初中學生開展的心理危機干預,一項旨在鏈接城市優質心理咨詢師資源、服務鄉村心理困境兒童的公益項目得以啟動。
人們有些詫異地發現,在首期服務的21個孩子中,確診抑郁癥學生7名、存在自傷自殘行為的學生10名、有自殺意念學生4名。而有5名學生同時出現2類或2類以上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摸清全國鄉村兒童心理健康狀況,2021年3月,這項名為“愛暖童心”項目的發起方——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聯合展開了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并于2021年11月23日在中國基金會論壇中發布調查報告。
共有包括安徽、甘肅、廣東、黑龍江、湖北、湖南、四川等7個省的16所小學協助此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收集鄉村兒童樣本共3025份,保留有效問卷2498份。調查報告顯示,鄉村兒童的抑郁檢出率為25.2%,焦慮檢出率為25.7%。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風險更大:抑郁檢出率為28.5%,過度焦慮檢出率為27.7%,均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堅毅力、同伴關系質量也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
2021年10月21日,另一項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開展、有效樣本數為7539份的問卷調查結果則顯示,中國鄉村兒童心理異常比例為28.6%,高于中國青少年的整體抑郁比例,其中初中階段學生(13-16歲)的心理異常比例高達31.5%。
隔著屏幕的對話
屏幕對面的男孩只愿露出一只胳膊,不想對視。李一丹尊重他的想法,只是偶爾說了很多話,男孩沒有回應,她才會喊一聲:“你還在嗎?”
男孩不出聲,伸出手在屏幕前晃動兩下,打了個招呼。
在老師的描述中,他是一個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孩子。有好多次,老師找他談話,了解他究竟需要什么,但最后只能無奈地搖頭。
作為“愛暖童心”項目招募的心理咨詢師,李一丹曾在線下見過這個孩子。那次見面,他把臉埋進大腿,身體蜷縮著,不怎么說話?!罢麄€身體語言都在表達抗拒,對你的話越來越不感興趣?!崩钜坏ふf,她感覺自己是單向地勉力維持著對話。
“愛暖童心”項目以“2+6”的形式進行,即兩次線下面談,加上六次線上視頻咨詢。這里頭有專業的心理咨詢考量:常態下大概是3-4次心理咨詢能緩解來訪者的情緒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