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聽見”的呼喚
責任編輯:陸小明
謝明戴上專門買來的耳塞,隔絕了大部分聲音。自那一刻起,他開始“扮演”一位“突然的聽障患者”。
而觀眾只有他自己。
“我想感受他們的感受,”謝明做了三年的無障礙公益志愿者,深入接觸了一大群因疾病、意外等因素導致的障礙人群,幫助了數千萬聽障人士中的一位又一位。
在分享中,謝明無比感懷。這些人無數次想象過音樂的律動,但卻從未聽見過自己的嗓音,他們不能自主獲取非言語的信號,鬧鐘、門鈴、預警、汽車鳴笛、電話鈴聲等,現代城市在無聲的世界里成了危險四伏的鋼鐵叢林······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聾人舞蹈隊隊長楊凝在排練時用手接觸音響感受震動(圖源:新華社)
“可我畢竟不是他們,所以就試著感受他們的生活?!币婚_始的安靜帶來舒適感,連白噪聲都消失,只有心跳在一片靜謐中發聲,他感嘆從未與自己如此靠近。
漸漸地,安靜帶來恐慌,恐慌刺激焦躁,交流出現障礙,生活漸覺不便。
聽不見的后果都開始顯現:自己的聲音不再從耳朵折返,振動帶來的回聲好像隔了很遠,就連媽媽對他“喊什么”的責罵都聽不見。
他說:“當世界安靜久了,便漸漸不愿溝通?!?/span>
封閉
若交流不“自由”,從障礙到封閉,可怕的鏈路將會悄然生成。
李凌的媽媽自父親意外去世后逐漸沉默,不再與人交流,直到不知因何徹底喪失語言能力。當那個扣著公章的殘疾人證書發到手里時,她才確信,“這是一場不可逆轉的墜落”。
不過,交流的隔絕并沒有對自身造成過多的障礙,畢竟只是“不會說”,還能“聽得見”。而讓她真正開始感到恐懼的,是一場意外的摔倒。
那次,李凌母女倆上了一輛公交車,還沒站穩,司機就啟動車子,車身猛地向前沖,慣性讓李凌媽媽向后摔倒。李凌怒不可遏地與司機爭吵,媽媽一邊拉著女兒試圖勸阻,一邊想表示自己沒事。
她的手指先是在掌心寫字,然后加快速度,最后猛烈地敲擊手掌,渾身顫抖??蓻]人能夠真正理解,這位母親究竟要表達什么。
假若不能聽且不能說,那又是怎么樣的無力?實際上,不少聽障人士依舊具備說話的生理條件,但聽不到聲音就難以學習語言,置身于不能聽且不能說的處境之中,仿佛久居深山。
謝明不是真的聽障人群,所有的悲傷都會在體驗結束后逐漸消散。李凌的媽媽能聽見聲音,還能知道這個喧囂的世界在訴說些什么。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終生都生活于這種安靜中,處于“封閉”之中。
因為兒時的一場醫療事故,蕓子(化名)徹底失去了聽力。她的丈夫徐超(化名)也是一名聽障人士,兩人育有兩個健聽的孩子——大兒子俊?。ɑ┖托鹤用酌祝ɑ?。蕓子和徐超聽不見外界的一切聲音,包括孩子的話語。
為了不讓米米的世界那么安靜,蕓子平常照顧米米時,經常播放音樂給孩子聽
“在俊俊小時候,經常要我父母視頻幫忙協調溝通,”蕓子向我們解釋,那時候俊俊還不識字,也沒有學會手語,蕓子只能給父母打字,二老再將文字翻譯給小朋友。
蕓子一家的情況,是不少聽障父母與健聽孩子的縮影。在溝通中拉上“第三人”,是不少聽障父母的“權宜之計”。而比起生活中的障礙,聽障帶來更大的困難,仿佛世界已對他們封閉,無法與外界進行暢通交流。
“那天跟徐超在聊的時候,聊到某個點他有點想表達了,就開始有點急,”vivo信息無障礙團隊成員應娟對那種焦急感同身受。一個“挺帥,思維和工作都很優質”的男士,戰勝了生活的狼藉,卻在想要說話的時候被憋得“無能為力”。
“聽障朋友是‘隱性’的,”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公澤忠提到,聽障人士可能就在大家身邊,可是只有他們用手語交流時才會被察覺到。聽障人士的交流局限在群體之間,與健聽人的交流相對要少一些,往往通過讀唇、觀察表情、互發消息來輔助溝通。但這樣的溝通是不全面、不充分的,也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礙。
“我與一些聾人朋友也會通過社交軟件來溝通,但是他們的語法結構、詞語順序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惫珴芍已a充解釋道。
由此,聽障人士無法準確、即時、有效地去向愛的?傳達愛,也往往難以及時地接收到身邊人的關愛,陷入一個相對情感封閉的循環?!耙曊细艚^了人與物,聽障隔絕了人與人,”應娟借用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的一句話。
不公
更讓人無力的是,很多生活、工作上的溝通,終究難以很好解決,會給聽障人士帶來負擔與不公。
手語翻譯林兆凱正向聽障人士翻譯滑冰技巧(圖源:新華社)
公澤忠表示,手語在我國聽障群體之外的普及率很低,溝通困難是制約聽障人士發展的極大障礙?!安簧儆萌藛挝簧钣懈杏|地說:‘雖然我們看中了他們的專業,但是他們說的或比的(指手語)我們不清楚,我們說的他們也不明白,因此無法聘用?!?/span>
后天失去聽力的韓雙也有這樣的感受,當他前往一些電子廠求職時,幾乎每次都會被拒絕。即便有一次被接受進入流水線工作,也是被調到了溝通需求最少的位置,薪資也相應不同。
為了養家糊口,韓雙不得已回到河北老家,找了一份外賣員的工作?!八屯赓u的溝通需求相對少些,只需按要求送到該送的地方,”韓雙表示。
但,這樣的工作也會受聽障影響。
聽障外賣員無法及時收到手機接單提示音,只能一直刷新屏幕以免錯過消息;顧客打來電話時,他們沒辦法直接回答;到了指定地點找不到顧客時,他們沒辦法聽見客戶的指引找到正確方位;騎著摩托車送餐時,他們也感受不到發動機的轟鳴。
韓雙說,他比任何人都渴望一份穩定的工作??蓮囊婚_始,他便失去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拔蚁氚炎约骸u’出去,可沒人愿意接受,難以溝通是我最大的缺陷,”韓雙陷入沉思。認識他的人說,每每不開心時,他就會做這樣的動作:右手握拳放于兩腿間,左手狠狠地揉搓右手手腕。
轉變
盡管千百年來,無聲給聽障人士帶來了無盡的封閉與不公,但再長的夜也會天亮,再遠的路終會到達。一切都在慢慢轉變。
曾幾何時,出生即聾的人被認定根本沒有學習能力,如今這個錯誤觀念早已被推翻,社會越來越多人能夠正確認識和看待聽障人士,給予他們更多應有的尊重和權利。
一直以來,不同于其他新生父母,聽障父母沒有聽辨孩子狀態的能力,聽障幾乎切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聯結。從一開始,聽障父母照顧孩子的手段就少于其他家庭,只能靠“碰”和“盯”:睡覺時必須緊握寶寶的手,并且只能淺淺入睡;無論做什么都必須把孩子放在跟前,時不時就要看一下孩子的狀態;就算孩子哇哇大哭,媽媽只能抱著孩子、盯著孩子……
在科技的助力之下,蕓子明顯感覺到,現在照顧米米比當時照顧俊俊要輕松了許多。因為她有了更多的科技“新幫手”,比如房間的嬰兒看護機、監視器,以及手中那部手機。
“以前我在炒菜的時候,我都得把寶寶放到廚房門口,每過幾秒就側過身去看一眼孩子,”蕓子感嘆科技帶來的改變,“有了監視器之后,我就通過監視器去看房間里的寶寶,把手機放在我面前就好了,我炒菜時只要時不時抬眼看一下手機屏幕?!?/span>
應娟樂見這樣的改變,也熱衷于和同事一起,通過科技創造這些美好的改變,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因科技進步而變得更為便利。為此,項目組最近研發出了vivo手機的新功能:哭聲監測、聽說功能、無障礙通話等。
蕓子在手機上打字“寶寶好棒”并播放給米米聽
正如前文所言,在聽不見哭聲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孩子當前狀態,是蕓子這類寶媽關心的首要問題。當手機上有了哭聲監測等育兒輔助功能之后,上述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每次離開米米身邊去晾衣服、做飯,蕓子都習慣把vivo手機放在孩子旁邊。若米米突然哭鬧,手機會立即感應并通過連接的手表通知蕓子。而在晚上睡覺時,蕓子也能睡得更踏實了,因為哪怕她睡覺時沒握住孩子的手,手機也會通過震動喚醒她。
更重要的是,vivo新功能幫助蕓子等聽障人士解決了生活中許多的溝通難題。前不久的一則新聞觸動了許多網友的心,一位聽障父親帶著女兒到醫院看病,因擔心說不清楚而情急落淚。
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在蕓子帶米米去看病時也偶有出現,有時候簡單的幾句話,雙方需要來回寫兩三分鐘時間。
最近,蕓子帶米米到醫院檢查時,嘗試使用vivo手機的聽說功能。通過此功能,講話人的話可以直接變成文字在手機上展現,而聽障人士則可以輸入文字轉語音讓對方聽到,大大縮短了溝通的時間成本。
起初,醫生發現蕓子是聽障人士后,直接拿出了紙和筆,簡單寫下“半小時觀察”等關鍵詞。經蕓子提醒,醫生通過手機的聽說功能直接講話,蕓子便能即時通過手機了解醫生口中“半小時觀察”的完整意思,并用文字轉語音“回應”醫生的解釋。
當手機能替你聽,許多不應錯過、不能錯過的消息將逐漸能夠被“聽見”。若手機還能替你說,溝通上的阻礙也就迎刃而解了。轉變,已在悄然進行。
希望
因為不方便,聽障人士極少接打電話。謝明理解這種感受,“當溝通無效時,這些伙伴會因為自身而感到羞愧,甚至覺得尊嚴受到冒犯?!倍鴮嶋H生活中似乎避免不了一些打電話的場景,比如快遞、外賣到了,甚至報警求助。
為此,vivo也在產品上做了一些設計嘗試,無障礙通話功能可讓手機在電話接通之后自動生成一個放大版的對話界面,對方的聲音在系統里轉換成文字,呈現在聽障人士的手機屏幕上,聽障人士想表達的內容也可以直接在該界面輸入,系統通過語音傳輸給對方。
依托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交流中的時空難題已被逐步破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喧囂世界與無聲世界之間那扇門,也已被緩緩開啟,聽障人士可以從封閉中走出來,與這個喧囂世界“重新連接”。
由于種種原因,蕓子的大兒子俊俊回到了老家濟南讀書,和身處深圳的蕓子相隔1800公里。過去兩年,蕓子和俊俊基本上只能靠視頻通話聯系,在小小的屏幕上打手語,盡力看懂對方的關心。
現在,蕓子在和俊俊通話時,俊俊只需像平常一樣說話,蕓子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兒子在說什么。蕓子也提前把一些常用語句設置好,每次輕輕一點,手機便能按照設定幫她“說”出想要說的話。
蕓子、徐超用無障礙通話功能和俊俊視頻通話,全程不用再打手語
這些功能給韓雙帶來了一些希望。他的愿望不大,如果這樣的功能可以讓他稍顯健全地投入一份工作中,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起碼,當溝通變得順暢,“封閉”就不再成為“不公”的理由。
無障礙
為了實現哭聲監測、聽說功能、電話字幕等無障礙功能的更新,長達數月,應娟和團隊成員四處調研走訪聽障人士。
他們從中獲得相關訴求,并據此改造移動設備,來改善殘障人士的使用環境,給了更多殘障人士一個新的“工具”和“通道”,讓他們能與身邊人交流與溝通,讓個體對世界的感知變得更為豐富。
“我們努力去研發更新無障礙功能,最終是希望能夠讓他們生活得更便利的,”應娟提到,團隊成員明白個中意義,就算調研過程比較繁瑣比較累,大家都覺得很值得。此次更新的無障礙功能,是vivo在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送給聽障人士的一份禮物。
如今,社會各界開始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到無障礙化建設上。除聽障人士外,視障人士、肢體殘障人士、老年群體等都在無障礙建設的考慮范圍內。
聯合國官網國際殘疾人日頁面寫道,“殘疾包容是維護人權、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的必要條件,也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承諾的核心所在?!?/span>
“在世界從疫情中恢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確保殘疾人的愿望和權利被納入一個包容、無障礙和可持續的后COVID-19世界并得到體現?!甭摵蠂貢L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只有與殘疾人及其代表組織積極協商,才能實現這一愿景?!?/span>
謝明和他所在的機構正在力所能及地推進無障礙建設,并對科技公司在信息無障礙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持歡迎態度,“這也是很多障礙伙伴的想法?!?/span>
而應娟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也并不會止步于此。應娟認為,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借助手機這樣的智能終端,讓更多人享有平等接入數字世界的權利?!彼麄冋谂崿F,并且面向所有對無障礙存在需求的人士。
對于未來,公澤忠希望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理念——我們和聽障朋友都一樣,“也希望科技能改變和助推我們的無障礙溝通,滿足聾人朋友更多的精準需求?!?/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