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醫療,“破”與“立”之間

跨越遙遠的距離、穿過擁擠的人群,再經歷漫長的等待……這曾是大部分患者見到姚煦前的必經之路。

作為一家??漆t院過敏與風濕免疫科的主任,姚煦常為復診問題頭疼。她的患者多患有特應性皮炎,因此復診率極高——輕則一月一次,重則可能每周一次。對于大部分異地患者而言,這絕非易事。

而疫情,讓這類慢性病患者的復診之路難上加難。

與此同時,疫苗接種又現新挑戰?!拔覀儍H2020年第一季度的接種量,就是去年全年的兩倍?!鄙虾J屑膊☆A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的科員李智坦言,“在短時間內,突然要幫這么多人接種疫苗,史無前例”。供需兩端一時激增,如何讓接種科普觸達范圍更廣,讓接種流程更有序可控,尤為關鍵。

那么,有沒有一種守護,可以穿越時間、突破地域、打破信息滯后的阻隔?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喚起的期盼,讓數字化醫療成為一個時代課題。

鴻溝難消

一方近15平米的診室,是姚煦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而她分給每位患者的時間,大概只有5分鐘。

短短5分鐘,得之不易。很多患者僅是掛號,就得耗上好幾天?!拔覀冡t院是全預約制,看診都得提前掛號。早上6:30放號,一兩分鐘內號就約滿了?!币惴Q之為“秒殺”。

患者常倒苦水,“為了搶號,早上五點我就起床等著,結果手一遲,號就沒了,第二天又得早起?!?/p>

但掛號僅是第一道難關。定期復診,是更繁瑣、漫長的負擔。

姚煦的患者,大多患有炎癥性皮膚疾病,“病情會一直處于發作和緩解交替的過程中”。這意味著,患者需要有規律地進行復診,從而控制病情。

“因為病人脫離了醫生的視線,就可能沒好好用藥,或去接受一些非正規治療。這些對患者而言都是彎路,不利于疾病控制?!币憬忉?,“醫生診療,不僅要‘治’,還得‘防’?!?/p>

姚煦強調的“防”,是對患者的病情管理。在傳統的醫患關系中,這是被忽視的一環,“基本上患者看完病拿了藥就走了,再見就得等到復診?!奔幢阆雽颊哌M行全程管理,醫生們也實在沒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

大部分患者經歷多處輾轉,將治療的最后希望交付于姚煦,而堅持復診依然是件難事。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異地患者居多?!拔覀冡t院門診上,80%都是外地患者,還有不少是學生群體?!币愠3R蠡颊邅韽驮\,但她也深知,這背后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

事實上,姚煦主攻的特應性皮炎,只是慢性病的冰山一角。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慢性病患者已接近3億人,每年增加1000萬人,中國慢性病患者群體規模已為全球之最。

姚煦醫生所在的過敏與風濕免疫科

正如姚煦和患者們的切身感受,難以打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讓線下慢性病管理暴露出諸多問題。新冠疫情的暴發,更是讓此凸顯,不僅異地患者難以按時復診,就連當地患者也被“擋”在門外。

而橫亙在醫患之間的,不僅有時間差和地域差,還有信息差。

“寶寶究竟該打哪些疫苗?”“接種疫苗怎么預約?”“接種有哪些注意事項?”……當姚煦在南京為慢病患者的管理問題發愁時,身在上海的李智正試圖高效解答疑惑。

后疫情時代,公眾對疫苗的關注度迅速提升。但在這之前,疫苗接種,是許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件事。

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了兩年接種護士后,施悅發現,大部分父母都深知兒童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卻難免手足無措。

家長帶領孩子來接種疫苗

據統計,小孩子0-6歲必須接種的疫苗就有二十多種?!暗诿鎸妬y復雜的疫苗信息時,家長往往‘不了解’‘不敢打’‘不知道怎么打’?!笔偡Q。

如何解答公眾疑慮,有效科普?李智和同事深耕已久。

最初的路徑是,以“4·25”和狂犬病宣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疫苗科普活動。后來又延伸出社區組織的線下“媽媽課堂”,聚集新手寶媽們進行現場授課。

然而,線下活動的效果并不明顯?!昂芏嗉议L因為工作,常常無法到現場上課?!崩钪前l現,尤其是疫情后,聚集性的線下課堂更為受限。

但公眾對疫苗信息的需求度卻大幅增加了,“不僅有對常規疫苗的咨詢,還不斷涌入對新冠疫苗的各種疑問?!崩钪堑娜煌聦iT接新冠疫苗相關的咨詢電話,“從去年開始到今年4月份,已經接了六千多通”。

接種前解答疑慮僅是第一環,緊接著的是預約、接種、查詢記錄等一系列工作,與此對應的則是疫苗入庫盤點、入庫存儲、出庫盤減等大量的信息和數據的記錄與同步。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于疫苗產地、接種情況查詢、不良反應等方面,又會產生大量的疑問。

時間差、地域差、信息差以及龐雜的醫療系統數據,已然成為傳統醫療模式下難解的“困境”,也造就醫患之間難越的鴻溝。

穿針引線

變化已開始發生。

2019年,姚煦所在的科室開始籌備互聯網端的診療服務,試圖基于客戶端,實現對病患的管理。但一開始,醫生和患者對數字化醫療都還很迷茫。

直到一年后,在疫情助推下,數字化嘗試的腳步終于邁開。

很快,一個便于操作的系統上線——基于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搭建醫生端和患者端,醫生端可發放評測量表、疾病科普等內容;患者端則可提交病情圖片、填好的量表以及近期的檢測結果等。此外,系統內還常更新科普文章和視頻,或定期組織線上問診活動。

于是,遠在外地的患者,不必再坐數小時的高鐵或者火車,只為一次5分鐘的復診。只需動動手指便能聯系上姚煦后,堅持治療也變得不再那么沉重。

醫生通過線上界面進行問診等工作

要實現如此效果,一個看似簡單的小程序,實則承載了龐雜且重要的信息。

“患者在不同時期的臨床照片和檢測報告,平臺都會一并儲存,供醫生隨時查看和對比?!比缃?,姚煦所在的診室已有五百余位患者加入了這個管理體系。而姚煦每天則會在門診工作結束后,抽出幾小時,查看患者定期提交的臨床圖片、評測量表,以及系統生成的病情曲線,從而跟蹤管理患者的病情。

這讓醫患關系也悄然改變。姚煦覺得對患者的管理更便捷可控,患者則告訴姚煦,這讓他覺得“被持續關愛著”。

數字化醫療“穿針引線”,不僅縫合了醫患之間地域和心理的距離,也填補了信息鴻溝。

2018年底,上海疾控的公眾號曾出現一個新分欄——“預防接種家長課堂”。和姚煦所在的科室一樣,李智也打算基于這個平臺做些什么。

彼時,李智和同事們邀請了10位醫生和所里的工作人員作為“老師”,參與拍攝錄制,然而,視頻上線不久,就因技術原因暫停了更新。

好在2020年3月,這一分欄以“預防接種課堂”之名重新上線。

“目前的課程視頻時長大概3分鐘,簡單直接,就針對家長的需求來寫、來講?!崩钪腔貞?,在課程上線不久后,許多社區接種點開始循環播放這些視頻,從家長和門診工作人員的反饋中李智發現很多新手爸媽不再糾結于一些預防接種常見問題,對于家長課堂的許多話題都能侃侃而談,“這說明,我們錄制的課程的確被大家看到了?!?/p>

數據驗證了這一點。上海疾控微信公眾號后臺數據顯示,至少有上萬位家長,在過去半年內完整看過這一系列的科普課程。

家長通過線上平臺學習科普宣教課程

一端是公眾對疫苗知識的了解得以加深,另一端則是疫苗接種系統不斷升級。李智所在的上海,早早推行的“五碼聯動”,使得疫苗追溯碼、疫苗產品編碼、冷鏈設備編碼、受種者代碼、接種醫生代碼進行關聯。

而多級環節的串聯跟蹤,則實現了疫苗從企業出廠、驗收入庫、集中儲存、物流配送、門診驗收和接種使用等的全流程管理。

“包括現在延伸出來的公眾預約和公眾查詢功能,都讓疫苗接種以及查詢變得更為便捷?!边@是李智過去難以想象的,在10年前,許多工作尚依賴于紙和筆,“光是接種前簽的知情同意書,門診上一天下來就有厚厚一疊,長此以往難以查找和保存?!?/p>

解答時代課題

疫情之下,公立醫院和政府跑步入場,讓數字化醫療觸達了更廣泛的人群。而在此之前,互聯網醫院已在這條路上苦熬多年。

我國的互聯網醫院自2015年前后起步,卻一度“不溫不火”。直到2020年,線上就醫問診的需求終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趨勢,僅2021年上半年就新增約500家互聯網醫院。

時間倒回2020年1月,陳穎盯著不斷跳出的問診信息,突然意識到,“以前對互聯網醫院的種種設想,終于慢慢成型?!北藭r,武漢剛在暴發新冠疫情后封城。

一時間,線下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只徘榫w裹挾下,五湖四海的人涌向互聯網醫院,自己的癥狀是否符合新冠、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慢性病無法復診怎么辦——是問得最多的問題。

“我們這邊接診量大概翻了5倍到10倍,整個春節都在加班?!?014年,陳穎從一名傳統三甲醫院的心血管內科的醫生轉變為全職互聯網醫生,原因之一正是看好互聯網醫院的靈活性。

疫情驗證了陳穎的判斷。

“每天都有很多非常焦慮的人來問診,擔心自己感染病毒,我們則需要不斷去安撫他們,分析他們的癥狀,研判是否需要去醫院,告知防護措施……”有時,就職于1藥網的陳穎一天得回復300位患者的問診消息。

疫情逐漸穩定后,很多患者仍不敢上醫院,國家衛健委也曾兩次發文,鼓勵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服務,以降低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于是,互聯網醫生“陳穎們”難以停歇。

不過,前來咨詢的患者有了變化,焦慮自疑的人少了,慢性病患者開始增多。一位年過40歲的中年男子曾在線上咨詢陳穎,自己的父母因患有高血壓常年服藥,眼下無法去醫院復查,也不知如何調整藥量。

陳穎第一時間給予安撫,并耐心詢問對方父母的情況:“吃藥多少年了?之前有沒有定期復查?在家有沒有堅持量血壓?血壓控制得怎么樣?”一番詢問后,陳穎根據患者情況提供了藥量調整的方案,“在那種特殊情況下,對方特別感謝我們”。

互聯網醫院醫生日常辦公

值得一提的是,陳穎問診結束后,患者的檔案會錄入系統,生成電子病歷,并針對病情標簽定期推送相關的科普知識。而這與“姚煦們”在做的患者管理,是同一回事。

不難看出,無論是公立醫療數字化服務,還是互聯網醫院,目標內核是一致的——打破傳統醫療體系的局限性,更快觸達更廣的人群。

“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边@是姚煦和陳穎不約而同談及的一點,“即便患者不在醫院,也不會孤立無援”。

當然,眼下的數字化醫療剛起步,也尚存問題。

比如,“把照片重新上傳一張”,是姚煦在查看患者提交的信息后?;貜偷囊痪湓?,“尤其是在皮膚科,要判斷患者的皮損情況,見不著人就只能依靠清晰的照片?!?/p>

陳穎在面對許多疑難雜癥的病例時,也常建議患者,“去線下的大醫院做更全面的檢查”。

盡管互聯網醫院的醫生基本可實現遠程看病,但現有的技術條件仍難做到真正的“望聞問切”,就連病人端的攝像頭清晰度是否足夠高、光線是否充足等問題,都會給問診帶來困難。

不久前,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會長文儉公開指出,現有互聯網醫院閑置不用和同質化問題嚴重,“都在做預約掛號、醫療咨詢、復診續方、開方售藥等非醫療核心業務”。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數字化醫療這塊“磚”已破傳統醫療體系之困局,醫患間的橋梁于焉成形——“零秒”及時守候,“零秒”信息觸達,“零秒”病情管控……無處不在的“數字化”,正在讓守護加速“奔跑”,實現醫患“零距離”。

正如姚煦的期盼,“數字化醫療是未來整個醫療模式的一個新方向,雖然剛剛起步,但一旦起步,后面的進展會非??焖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