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康:百年藝術史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鏡子

回顧百年來不同風格、代際的重要藝術家的名作,不僅能梳理藝術史自身“現代的脈動”,還能以此為鏡,綜合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考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1年11月19日,上海寶龍美術館推出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藏展“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該展覽跨越百年藝術史,展示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一百五十余件藝術品。其中不乏齊白石、黃賓虹、吳冠中、蔡國強、阿歷克斯·卡茨、大衛·霍克尼等不同風格和代際的重要藝術家的名作。

寶龍美術館自2017年成立以來,以“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辦館宗旨成為上海地區規模和影響頗大的一家民營美術館。此次展覽的藏品規格和內容的豐富度也是近年來民營美術館少見的。

但如何從風格差異巨大、文化背景不同的藝術家的作品里選擇出一條明晰又富有學術意義的線索,為策展人設置了難題。為此,寶龍美術館特別邀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任總策展人,而張子康帶領團隊為眾多的藏品梳理出六大脈絡,分別以“內在的現代”、“普遍的世界”、“流動的形象”、“時間的渦流”、“范式與時勢”、“自性與共情”回應百年美術史的“現代的脈動”。

張子康這么總結自己對“現代”這個詞的理解:“今天的學術界圍繞現代所產生的現代化和現代性的討論是源源不斷的,現代也成為了學術界之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從1980年代以來不斷提及的語匯?,F代成為一種向前的潮流,成為一種向舊時代的回望和告別的情懷,成為了一種持續的運動?!?/p>

或許,我們都無法準確地講述何為“現代性”,但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美術館一定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v觀張子康的職業履歷,他歷任今日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等職位,對中國的美術館系統十分熟悉。借著此次寶龍美術館大展的機會,《南方人物周刊》采訪了張子康,談他對百年來藝術史“現代性”問題的理解以及中國不同類型美術館的定位和困境。

▲豐子愷《從小愛勞動》

藝術史的發展生成是近現代史的斷章

南方人物周刊:“現代的脈動”展覽從寶龍美術館收藏中遴選出的展覽作品,從齊白石于1931年前后創作的《咫尺天涯——山水冊》跨越到2020年Kaws創作的《峰回路轉》,跨度近百年,你如何看待這次展覽的命名?你在作品的選擇上又是如何考慮的? 

張子康:寶龍美術館的收藏還是有自身發展的脈絡的,最初當然是因為寶龍的許健康先生自己喜歡收藏,有其對書畫和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所以他就做了一個書藏樓,著重收藏上世紀30年代的繪畫。漸漸地,他也開始收藏一些全球的當代藝術藏品,這些藏品都以他個人的情懷出發。

▲齊白石《咫尺天涯 山水冊》

到后來,許健康開始做美術館,做美術館就需要建立一個收藏體系了,不完全是私人趣味的,還要考慮公共性。寶龍的收藏也開始有調整,逐步建立起公共收藏的理念,考慮如何讓藏品發揮社會作用、如何從美術史意義來梳理,以及如何更能發揮社會價值。因此,寶龍的收藏也會考慮到公共平臺的傳播性,也就越來越豐富和社會化。我自己也是在2005年參觀了很多國外的美術館后,才意識到美術館的確可以作為推動國家文化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