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大衛·弗格森:“15年,中國邁出了一大步”

?“部分仇視中國的人,就像患上了某種恐懼癥,而攻克恐懼癥的方式,不是和患者面對面講道理,不是嘗試用邏輯告訴他們這種情緒是不合理的?!?br />
我們得找到和受眾溝通的辦法。其中一個辦法,是發展軟實力,比如電影。

責任編輯:姚憶江

2021年,是英國人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來到中國的第15個年頭。

這15年里,他作為記者,報道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作為編輯,他參與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英文版工作;作為中國社會變遷的觀察者,他游歷各地,寫下《從“廣東制造”到“廣東創造”》、《生態北京:綠韻新城》、《發現蘇州》;作為中國迅猛發展的親歷者,他不斷修正著自己對中國的認知,并身體力行,讓更真實的中國觸達更多人。

剛剛過去的9月,弗格森獲得第十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及中國政府友誼獎。

2021年12月1日,南方周末記者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與弗格森進行了一場對談。弗格森提供了一個“讀懂中國”的絕佳樣本:他以自己從事國際傳播的親身經歷,證明“進入受眾語境”的必要性;他還讓我們看到有效溝通仍然可能,他的感悟也啟發著我們,如何讓這“可能”成為現實。

12月2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圖)

中國盲中國通

南方周末:你什么時候對中國產生興趣,又是什么驅使你將“讀懂中國”作為自己的事業?

大衛·弗格森: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職業都是管理顧問,在全球許多地方工作、生活過,常駐法國。當時我可以說是一個“國際人”,會說好幾種語言。但是,中國并不在我的視野之內——她太大太遠了,我從未想過要來。直到我遇見了一個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姑娘,她是個東北人,來自吉林省吉林市。種種原因下,我們在2005年年末決定來中國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