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凜冬,作家李西閩戰勝了抑郁癥

“我覺得既然一下子治不好,我就選擇和疾病和平共處,疼痛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發作也是正常的,我這樣想心里就會好很多?!?/blockquote>

責任編輯:雨僧

遇到李西閩是在一個聚會上,他當時正在說自己對抗抑郁癥的經歷,說過去八年都在與魔鬼搏斗,如今終于能與魔鬼和平共處。他說得激動,仿佛這是他人生最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他曾經在部隊服役,后來以寫恐怖小說為業。他在汶川地震中被埋76小時,不吃不喝不能動彈,靠著求生欲和意志力等來了救援。后來他寫了長篇散文《幸存者》,獲頒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

“當初,以為獲救后一切都會隨風飄散,沒有料到,活下來的總是被噩夢纏繞,比以前更加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內心就瑟瑟發抖。特別是獨處時,恐懼感就像潮水將我淹沒?!覕[脫不了噩夢,我就是站在人群中,也倍感孤獨,仿佛自己就是個孤魂野鬼,那些生命中的色彩似乎和我無關,難以照亮我黑暗的心靈?;钪?,很無奈,也很愧疚……我背負著來自許多不同方向的壓力?!彼凇缎掖嬲摺返那把灾袑懙?。

對抗抑郁癥是件大事,其中的艱難與勇敢甚至超過了被埋的那76個小時:因為痛苦太漫長了。他寫了三本和抑郁癥有關的書:《救贖》、《凜冬》和《我們為什么要呼救》。

獲救后三年,李西閩都認為自己的心理創傷是災后正常情況。他不敢坐地鐵,轟隆隆的聲音讓他想起地震時地底傳來的轟鳴聲,心臟憋得要爆炸;他時常感到舊傷疼痛,隨身攜帶止痛片,鋼筋曾經穿過他的肋骨;噩夢連連,地震發生是一瞬間的事情,來不及反應,但夢境越來越清晰:石頭是怎么砸下來的,鋼筋是怎么穿過身體的,還有聲音,鋼筋和肋骨摩擦,與磨牙相似;他在夢中焦渴,饑餓,有時發不出聲音,有時又在吶喊;他感到孤獨和內疚,為什么是自己活下來了,自己活下來和別人活下來又有什么不一樣?

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一篇題為《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創傷應激障礙及其影響因素》的論文通過定量分析得出結論:30-40歲的已婚幸存者更可能產生創傷性應激障礙,表現為高程度的創傷性事件闖入(記憶閃回、噩夢等),更高程度的創傷表現是對創傷性時間線索的回避(比如不敢坐地鐵,不敢看地震相關信息)。這一研究結果與國際主流研究結果相似,學者普遍解釋,因為中年人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就業、家庭需求和重建家園等各方面壓力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創傷。

地震發生時,李西閩的寫作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和睦。他靠著回憶妻女、父母兄妹,還有朋友和仇人度過了那76個小時。他想,如果能活下去,名和利對他都不重要,能得什么獎,書能賣多少冊,都不再重要,只要能活下去。

這一切確實不再重要。李西閩住在上海徐家匯附近,他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覺得每個人都是那么真實,有呼吸,有聲音,有行動。無論富有還是貧窮、年邁還是年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凹偃缥宜涝趶U墟中了,這些景象就永遠也不會出現在我的眼簾中了,我會漸漸地被人淡忘,就像從來沒來過?;钪娜肆私獾降闹皇撬劳鰯底?,而大多數死難者的名字無人提及?!崩钗鏖}說。眼前是繁華,但他想到了川西的廢墟。他不敢落淚,因為他是個幸存者,沒有權利悲傷。

凜冬

越來越糟糕了。噩夢驚醒后,李西閩獨自坐在客廳等待天明,被埋廢墟的每一分鐘在眼前走馬燈般重現,淚流不止。有時站在陽臺,35層高,眺望廣袤的遠方,李西閩身體會突然戰栗,生出一躍而下的沖動。身體里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知了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