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成功舉辦

2021年12月4日-5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和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賽諾菲巴斯德支持的“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以下簡稱大灣區疫苗峰會),以“線上+線下”形式,分別在深圳坪山、北京舉辦。本次峰會的主題為“創新·融合,共享健康”。

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Bili)發來賀詞,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李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盧江,法國駐廣州總領事福?,|(SylvainFourriere),法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江峰先生(Jean-MarcFenet),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蘇盛鋒,深圳市坪山區及賽諾菲巴斯德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開幕式。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中國科學院董晨院士、中國科學院顧東風院士、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DameSallyDavies教授、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ArthurL.Reingold教授等近三十位國內外知名專家作大會報告和參加圓桌論談。

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

來自疾控、國際機構、行業企業、學界、媒體的代表參會,共同探討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在全球層面加強合作,進一步提升疾病預防和控制水平,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李斌表示:“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堅持將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苗作為公共衛生產品,加強疫苗國際合作與交流,對助力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此次大灣區疫苗峰會正是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堅持創新融合,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應時之舉。希望通過國內外機構、專家廣泛的經驗交流與合作,共同為人民健康福祉以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p>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李斌致辭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盧江表示:“疫苗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公共衛生和國家安全。第二屆大灣區疫苗峰會作為促進國內健康領域科學家與國際專家開展廣泛學術交流,推動中國疫苗創新發展的重要活動,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出發,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搭建起疫苗創新技術探討與學術交流平臺,建立起疫苗創新國際合作定期交流機制,探索一條以大灣區創新試點帶動全國疫苗行業技術升級的新模式?!?/p>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盧江致辭

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中國科學院董晨院士、中國科學院顧東風院士就加強全球合作,提升疫苗信心,助力全球健康話題進行討論,圓桌討論由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主持

期間,首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疫苗發展差異與建議的《粵港澳健康灣區藍皮書——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21)》(下文簡稱“藍皮書”)在峰會主論壇上正式發布。在此“藍皮書”的編纂過程中,得到了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清華大學藥學院藥品監管科學學科帶頭人楊悅、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方海、清華大學醫學院臨床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煥、暨南大學疾病預防控制研究院副院長馬文軍、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副院長何群、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主任醫師吳為、澳門衛生局公共衛生??漆t生梁亦好、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委員趙長成、香港亞太流感控制聯盟教授談兆麟、深圳市南山區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主任姜世強等專家的鼎力支持。

藍皮書是目前我國首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疫苗發展狀況差異,探討粵港澳三地如何優勢互補,共同整合資源,推動“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一體化”的深度報告。該報告由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全國知名高校及港澳專家合力完成,通過梳理和對比粵港澳三地的預防接種服務體系、疾病防控現狀及創新疫苗發展等差異,提出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的建設性建議,擘畫了未來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的新藍圖。

《粵港澳健康灣區藍皮書——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21)》(藍皮書)正式發布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梁曉峰、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副院長馮錄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原副院長申昆玲、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趙長成、澳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梁亦好就大灣區公共衛生發展與展望話題進行討論

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子健強調,“藍皮書突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對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產業發展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價值,對塑造‘健康灣區’提出了戰略性的建議,同時將對內地疫苗政策、疫苗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p>

現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防控免疫策略”

建議:加速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發展,是塑造“健康灣區的關鍵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加快,產業機會不斷涌現,大量人口不斷向粵港澳大灣區聚集。截至2020年12月,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灣區常住人口超過8600萬人??傮w呈現年輕化、流動性大、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消費高、開放包容等特點。而隨著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大灣區內地九市與港澳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深入。

大灣區經濟人口特點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塑造健康灣區?;浉郯拇鬄硡^居民共飲一江水,經濟文化交流緊密,人口流動量巨大,令傳染病防治成為大灣區內各城市需共同面對的公共衛生問題。

而疫苗接種是傳染病預防體系中最經濟、直觀有效的手段方法。大灣區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防控免疫策略”的客觀因素,給三地疫苗可預防疾病聯防聯控帶來不少挑戰和困難。

這些現狀,需要三地加強溝通和交流,開展緊密、高效的聯防聯控。為此,藍皮書認為,推動大灣區內疫苗創新發展,加速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發展,是實現健康灣區建設的關鍵。

挑戰:粵港澳三地疫苗民生需求趨同,疫苗可及性存在差異

建議:構建粵港澳三地趨同的預防和疫苗接種服務

藍皮書還從大灣區民生福祉出發,對粵港澳三地疫苗種類、應用、需求等進行多維度的的調查比較。藍皮書指出,大灣區居民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與疫苗預防接種意識、對于疫苗接種的需求也更加趨同,但因三地的疫苗準入制度、疫苗產品供應、防控免疫策略等差異,直接導致大灣區居民多樣化的優質疫苗接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尤其是給大量在粵常住港澳家庭的子女預防接種帶來種種不便,當地居民跨境流動接種疫苗成為常態。

在疫苗可及性方面,三地差異明顯,主要表現在聯合疫苗和其他創新疫苗的上市差異上。與此同時,香港和澳門常規免疫預防的疾病種類、使用的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程序以及覆蓋年齡,均與大灣區內地九市有所不同。

粵港澳三地疫苗可及性及覆蓋年齡對比圖

藍皮書建議,要加速大灣區預防接種一體化的落實,提高疫苗接種服務便利性與可及性,建立三地疫苗監測信息管理系統互通共享等,推動大灣區疫苗接種服務、免疫策略的趨同,從而破除粵港澳大灣區三套免疫體系對人才流動、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掣肘,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大灣區民眾生活便利度,吸引更多港澳及國際人才共同參與建設國際一流的大灣區。

創新:三地疫苗管理的差異化帶來優勢互補的可能性

建議:借鑒港澳藥械通”創新政策,探索創新疫苗先行先試路徑

藍皮書梳理了三地疫苗管理的差異,即預防同一種疾病的疫苗不同,內地國產居多,港澳地區則進口創新疫苗居多;多聯疫苗供應方面,港澳基本與世界同步;非免疫規劃疫苗付費方式上,內地商業保險介入不足,而港澳商業保險介入充分;內地對于疫苗的上市、準入更為審慎等。

藍皮書認為,雖然粵港澳三地存在以上差異,但是可以借助這種“落差”,實現三地優勢互補,在疫苗創新方面進行融合發展:即在注冊環節香港、澳門可迅速上市在海外其他地區上市的新疫苗,疫苗國際化程度高、品種豐富;在研發生產環節,港澳可借力內地研發能力,降低對國際疫苗的依賴;在批準上市環節,港澳地區可參考內地疫苗流通和接種點滲透的特點,優化自身接種體系;在應用環節,頻繁的人員交流,可推動灣區疫苗接種服務的趨同等。

2020年11月,國家藥監局與有關部門共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港澳藥械通》)允許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陡郯乃幮低ā诽岢龅囊幌盗姓呒铀倭烁郯乃幬锏穆涞?、提高了內地醫療機構臨床用藥的可及性,惠及大灣區民眾。

藍皮書認為,作為疾病防控的重要工具,創新疫苗可通過借鑒《港澳藥械通》等系列政策,探索其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的可行路徑,從而推動構建集預防、醫療、康復、保健于一體的健康灣區。而大灣區在疫苗管理和預防接種服務體系方面的創新突破,也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示范性作用,為國家改革疫苗管理體提供大灣區樣本和先進經驗。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