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的突圍時刻

“身處黃埔,不僅可以對接區內的產業需求,粵港澳大灣區的所有科研、產業資源都可以利用?!?br />
從中新廣州知識城到廣州科學城,從黃埔港到廣州國際生物島,南北貫穿著兩條軸帶,一條被稱為“產業創新帶”,而另一條則稱為“科技創新帶”。

“以前在系統內,大家要做的就是發論文,現在考核機制向產業向市場傾斜,比如幫助企業解決了哪些技術難題?!?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發自:廣州黃埔

責任編輯:莫聞

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項目。 (李劍鋒/圖)

時間已是初冬,暖陽照射在青綠色的小山包上,吊車引擎的轟鳴打破了自然的寂靜。藍天白云之下,一棟建筑物正在吊裝外立面的鋼板,遠遠望去猶如橫躺豎立的兩條巨型輪胎。

這是距離廣州市中心45公里的山谷,位于永龍大道東側。正在出現的不是新的游樂場,而是進行航空輪胎動力實驗的科學裝置。

望著塵土飛揚的山谷,高分子材料博士郇彥言語中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如果一期項目約半年后如期交付,他將走進這片山谷的實驗室鉆研航空輪胎技術。

頂尖的大院大所大裝置批量出現,這是中國制造的突圍時刻。

全球化調整疊加疫情大變局,中國制造業必須突破關鍵技術供給不足的壁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唯有基礎研究的泉眼,才能給予中國制造業最強的活水。

超4萬家中小企業集聚的黃埔,如何在基礎研究上實現突破?

“離市場最近的地方”

2020年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被黃埔區引進,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負責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籌建的郇彥,開始了長春和黃埔區兩地跑的“雙城記”。

從高緯度地帶到北回歸線以南,郇彥感覺到強烈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僅是四季常在的綠樹鮮花,還有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來自市場前沿的沖擊。

“這里是離市場最近的地方?!臂◤┱f。在他的意識中,過去搞科研就是單純搞科研;而現在搞科研,還要看市場前沿的需求。

“海歸”博士楊一行更喜歡在黃埔做科研,理由也是這里“市場半徑最短”。

2014年,這位“新黃埔人”進入TCL的實驗室研究新型顯示材料;2021年年初,TCL牽頭發起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他開始與該中心研究團隊合作。

“身處黃埔,不僅可以對接區內的產業需求,粵港澳大灣區的所有科研、產業資源都可以利用?!睏钜恍懈嬖V南方周末,“(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就是非常好的合作平臺,可以聯合雙方優勢加快技術落地?!?/p>

這是一張覆蓋粵港澳大灣區、貫穿產學研的神經網絡。這既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期待,也是頂層設計者正在擘畫的未來圖景。

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連接四座中心城市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而地處廣州東部的黃埔,則坐落在這條廊道的核心位置上。

在黃埔區“十四五”規劃的圖紙上,全區將形成構筑“一岸雙軸三片”的空間布局。郇彥等待建成的航空輪胎動力大科學裝置,恰好落在最核心的環九龍湖高能級總部區域。從中新廣州知識城到科學城,從黃埔港到廣州國際生物島,南北貫穿著兩條軸帶,一條被稱為“產業創新帶”,而另一條則稱為“科技創新帶”。

最近三五年,紙上的規劃正在變為現實。以往制造企業密布的黃埔,正在批量“生產”大院大所和大科學裝置。

除卻施工中的“輪胎”,黃埔區還有一系列“科學的力量”,比如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賀福初院士領銜的“慧眼”大科學設施預研項目、人類細胞譜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區現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6家,占全市超四成,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8家,占全省2/3,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度和創新能力走在全國最前列。

伴隨而來的是超過100位院士以及1100多名各級人才計劃入選者。這也是目前廣州轄下各區的最高紀錄。

這是“以廣州實驗室和基地、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引領,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一流高校等為支撐的‘1+1+3+N’戰略創新集群”。

圖紙上,產業和科技兩條創新帶于北部相交,如同撐開成30度銳角的圓規,看起來前所未有地近。同一時空內如此相近,產業集群相距科研機構不足三十公里,甚至就是門對門,在全球制造業轉型浪潮中絕無僅有。

改革開放進程中,黃埔經濟一路高歌猛進。超過4萬家中小企業的集群,超過8000億元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足以讓黃埔區成為灣區頂上耀眼的制造業明珠?,F在,“灣頂明珠”正在沐浴科技之光。

綜合一些經濟學家的觀察,硅谷的成功,詮釋了科技人才短距離交流的好處,但硅谷周邊已沒有制造業;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崛起的科技創新集群,周邊存在密集的制造業,其源頭卻來自北京、上海原有的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黃埔實踐和這些地方都不相同,有強烈的產業需求導向根源。

產業集群滋生“小硅谷”萌芽,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跨越死亡之谷

2020年12月,黃埔區委宣傳部曾在科學城綠軸廣場組織過千人音樂“快閃”活動,青年歌手演唱的是李海鷹創作的《到黃埔去》。李海鷹創作過許多見證時代的歌曲,譬如《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他作曲、聯合作詞的《到黃埔去》,“知識的力量”和令人向往的情景交融在一起。

不管是體制內的郇彥,還是學成歸國的楊一行,來到黃埔,都是給企業科技賦能。

研究顯示材料的楊一行提到,珠三角地區的一家民營企業,攻克了某型號顯示面板的材料技術,“各項參數都很不錯”。這實在是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當欣喜的老板試圖進入韓國終端巨頭的供應鏈,得到的卻是下游面板廠商無奈的回復——韓國終端生產商增加了新的參數標準,調整信息國內完全沒掌握,結果是國內的技術跟不上標準的調整,無法參與國際巨頭的商業游戲。

早在五六年前,中國制造已遭遇“卡脖子”難題。

這是中國制造業的當務之急。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后發的借鑒優勢、率先開放的沿海地區,在實現令世界矚目的經濟繁榮后,隨著全球化的深度調整,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抬升,人口紅利逐漸消退。

擺在中國制造業面前的是“三明治”危機:高端制造被發達國家掌握,技術上對“中國制造”形成封鎖;而中低端產業則流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

當然不能走回頭路。也就是說,中國必須搶占科技的制高點,突破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封鎖,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如若不然,成千上萬的制造企業將被搶走飯碗。

率先醒悟過來的企業開始未雨綢繆。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就是TCL的“先手棋”。

改革開放初期,工商界曾掀起“貿工技”和“技工貿”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到底先做生意還是先開發技術、先做新產品。先行一步的企業家似乎達成了共識——無論是先做銷售還是先搞技術,在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窘境中突圍而出,都是中國制造業始終要做的事情。

突圍,既是市場主體深謀遠慮的戰略轉型行動,也是一項飽含家國情懷的偉大事業。情懷讓科研人員進入了制造業領域,但他們要充分發揮作用得有真正的“知識武器”。

“關鍵是要填上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的鴻溝?!奔{米材料科學家任紅軒說,這句話被他所在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創新院”)奉為圭臬。

借用他的話,科技創新鏈上的企業需要穿越兩個“死亡之谷”,一是從實驗室到規?;a前的“中試”,二是產品到商品階段。

該院的一份內部材料顯示,科技創新鏈的技術成熟度分為九級,分屬于實驗室、工程化和產業化三個階段。其中最難的是第四級到第六級的工程化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貫通實驗室工藝獲得試驗品、能否量產,以及能否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黃埔區科技部門負責人指出,黃埔優勢在七到九級,而新型研發機構優勢在四到六級,需要將一到三級和七到九級銜接起來,實現從“創新”到“創造”。

“四級”到“六級”就是任紅軒說的第一個死亡之谷。

但向死而生談何容易?政府部門給足了真金白銀,“金鑲玉”政策體系和“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務體系,讓科研人員沒有生活的后顧之憂。但這之外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更看重創新的制度邏輯。硅谷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家往往都是“自我創造者”,是“以‘資’為本”的風險投資網絡滋生的成果。黃埔眼前活躍的科研人員就是“自我創造者”,粵港澳大灣區若要更勝一籌,就必須探索更高層次的“以‘制’為本”。

制度本位的主張,指向的是關鍵判斷——科技創新需要制度創新的護持。

郇彥已經感覺到了轉變。他所在的黃埔材料院,是廣州高新區管委會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機構的“新”,在于打破了“編制”鐵飯碗。

“我們單位很多同事都放棄了編制,新進來的同事也沒有編制?!臂◤└嬖V南方周末,“以前在系統內,大家要做的就是發論文,現在考核機制向產業向市場傾斜,比如幫助企業解決了哪些技術難題?!?/p>

任紅軒任職的廣納創新院步子邁得更大。這家新型研發機構正探索專利運營的“小崗村試驗”,在專利權的有效期內,將“專利承包經營權”和“專利收益權”承包給發明人團隊或引進的高端技術創新團隊。

換句話說,“承包”的科研人員可以像當年小崗村村民一樣獲得專利的大部分收益。這無疑是一種人性化的激勵。

突圍的迂回策略

走前人走過的路,通過摸索和模仿先行企業探索過的技術路徑、品類設計和管理模式,避免過多的沉沒成本,這是中國制造業原來的后發優勢。

但科技創新大變量的加入,后發優勢能否繼續發揮作用?

郇彥所在的航空輪胎團隊發現,似乎并不行。航空輪胎是全球最難攻克的尖端技術之一。這項“黑科技”的第一個關鍵點,在于取得最頂級的天然橡膠材料。

“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膠資源都在米其林這些巨頭手上,他們在東南亞承包了大片大片的橡膠園,幾十年幾十年的租約?!臂◤┱f,復制前人的技術路線卻沒有合適材料,“國內即使是海南、云南,也沒有東南亞那么好的日照等自然條件”。

前人的路被堵死了,怎么突圍?他們決定采取“別的路線”——人工仿生合成,種橡膠樹的難題被轉移。

迂回策略取得實際效果。郇彥參與的人工仿生合成橡膠經歷混煉、切片、硫化等步驟,正在向“航空標準”沖刺。

這也是科技創新鏈上的“死亡之谷”。前途艱險,但郇彥們依然堅持。

新的策略還在繼續。賀福初主導的“慧眼”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項目,正在顛覆人們對“蛋白質組”的認知:研究蛋白質組既屬于生命科學,又屬于頂尖的計算機科學。

這項計劃簡單來說,就是運用大數據“慧眼”識別蛋白質組,繪制人類蛋白質組生理和病理精細圖譜。借助標記在蛋白質組的信息,鑒別篩查人體的重大疾病。

賀福初早在本科時期就廣泛涉獵,學科背景的“大雜燴”令他在研究中“把數理化都串起來”。如今,賀福初主導的“慧眼”團隊既有生命科學領域的博士,也有計算機領域的青年工程師,是標準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

通過跨學科協同的迂回,賀福初和他的團隊正在搶占蛋白質組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這是幫助醫藥企業穿越“死亡之谷”的積極行動。

劇情還在繼續。新型顯示材料領域,來自市場的競爭意識影響著研發。

“我們持續追蹤全球前沿發現,蒸鍍OLED技術在大屏顯示領域有先天缺陷,已不適合成為顯示產業的方向?!眹倚滦惋@示技術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馬松林說,“我們選了新型印刷顯示技術的新賽道,通過全產業鏈參與和集中研發率先突破?!?/p>

2019年1月,區內的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已開發出31英寸印刷式全高清QLED顯示屏。這是中國顯示領域迄今為止首次以產業鏈自發組織優勢力量的形式,打破產業協作瓶頸,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典范。

現在,基于“聚華”模式,在全國顯示領域層面組建的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正試圖銜接實驗室與產業鏈相關企業,幫助顯示行業攻克技術難題。

“過去我們在印刷顯示領域自發形成的合作開發模式,現在將拓展到更多顯示的細分領域?!瘪R松林說。

這樣的成果不是孤例。據相關機構透露,納米熱安全項目首創的純無機納米防火薄膜防火材料已建成并具備量產能力,已為小鵬、比亞迪等電動汽車企業送樣。

這些案例證明,在科技創新領域,后發者瞄準結果的同時,在過程上進行顛覆式創新,獨特的迂回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黃埔區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楊紅連認為,未來產業的培育,需要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作為打通技術和產品之間的重要橋梁,新型研發機構責無旁貸成為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核心樞紐平臺。

她進一步強調,要在不同學科領域持續釋放活力,利用新型研發機構在開展周期較長的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工程化與中試、產業化推廣等方面的優勢,推動創新資源的高效良性流動,推動培育和孵化更多高成長、高價值和高科技屬性的“新物種”,實現從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到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轉變。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