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田霏宇:中國登頂全球藝術市場之后
“全世界的美術館都越來越歡迎觀眾,越來越和現代科技、社交媒體捆綁在一起。但這并不損害那些優秀美術館的具體的定位和影響力?!?br />
中國藝術市場交易總額從大約100萬美元躍升到6.59億美元,2019年位列世界第二,2020年則超越美國暫列第一。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田霏宇來自美國費城,原名PhilipTinari,最近十余年在中國從事當代藝術的譯介、策展工作,2011年起擔任UCCA館長。
2021年12月11日,首屆迪里耶當代藝術雙年展(The Diriyah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將在沙特阿拉伯迪里耶JAX創意區舉辦。該雙年展是沙特首個國際雙年展,隨著西亞地區在國際地緣關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西亞地區的文化也迎來空前的發展。雙年展的策展人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兼CEO田霏宇(Philip Tinari),主題是“摸著石頭過河”(Feeling the Stones)。
在過去十余年時間里,這位策展人,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的問題上,提交了一份內容豐富的答卷。而在田霏宇擔任UCCA館長期間,他主導策展了刁德謙、謝德慶、羅伯特·勞森伯格、威廉·肯特里奇等世界藝術名家,以及顧德新、王興偉、趙半狄、徐冰、黃銳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展。近來,田霏宇又聯合國外的美術館和基金會策展了畢加索、安迪·沃霍爾等世界藝術大師個展,未來還將有亨利·馬蒂斯。
過去二十年,全球藝術市場發生了顯著增長,其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更是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根據Artprice的一份統計報告,從2000年到2019年,全球藝術市場交易額從0.92億美元增長至19.93億美元。其中,中國藝術市場交易總額從大約100萬美元躍升到6.59億美元,2019年位列世界第二,2020年則超越美國暫列第一。
中國藝術市場開始加速發展之時,美國費城青年田霏宇開始將目光投向這片熱土。20世紀末,正在杜克大學就讀的田霏宇,因緣際會結識了來到杜克大學訪問的徐冰,旋即參與到了徐冰的“煙草計劃”,他感受到中國當代藝術原來這么有趣,這么深刻。隨著徐冰的“煙草計劃”在世界多個城市的循序展開,一個由煙草、杜克、中國組成的關系網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位費城青年追蹤著徐冰的“煙草計劃”,開始暢想他的藝術生涯。
正是在杜克大學,田霏宇學習了當時并不時髦的漢語。畢業后,田霏宇獲得獎學金,第二次來到中國深造,赴清華大學進修一年。此后,田霏宇在多個領域展開探索,但他沒有在中國停留很久,又到哈佛大學開始新的讀書生涯。在《華爾街日報》實習期間,田霏宇感知到美國媒體行業的衰落與改變,他轉向藝術行業。經過蘇富比半年的工作,田霏宇再次發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廣闊前景,而后他又來到中國。田霏宇先后在Artforum中文網做創始主編、《藝術界 LEAP》做編輯總監。
2011年底,在UCCA收藏拍賣風波過后,剛報道完該事件的田霏宇,正式加入了UCCA,成為UCCA第三位館長。2016和2017年,UCCA隨著機構重組,成功轉型為UCCA集團,田霏宇擔任UCCA集團CEO。田霏宇與觀眾的對話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翱凑挂呀洺蔀槲幕M或者娛樂消費很重要的一部分,展覽似乎和電影、戲劇放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碧秭钫f。
中國當代藝術和世界藝術都是UCCA展覽的重要系列,圖為2021年11月19日的該館現場,觀眾正在觀賞意大利國寶級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中國的首次個展。
“打破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南方周末:在2000年前后,你就讀于杜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后來又回到了中國。為什么你當初來到中國選擇做媒體?你曾經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有一個比較明朗的預期,后來的發展和你當初的預期有何不同?你對當代藝術史的看法和認知是否帶有一種微妙的外部視角?
田霏宇:我很熟悉西方媒體和藝術圈對中國當代藝術根深蒂固的誤解。早期我做的很多工作,其實都有一個共同期待,就是希望能夠有機會去打破、去豐富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常規判斷。最初,我沒有選擇去《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做記者。面對西方世界忽視現實,做道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