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研究揭示孤獨的危害
一項基于果蠅的研究表明,孤獨的危害可能遠不只情緒和感覺上的糟糕,而是會導致一系列的行為和生理變化。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一只在培養皿上的果蠅。果蠅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經常被用來作為研究對象,以揭示更普遍的生命規律。
生物學家發現,長時間的孤獨可能會導致基因表達、行為模式等一系列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長時間獨處的果蠅會表現出睡得少、吃得多等反常行為。
果蠅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經常被用來作為研究對象,以揭示更普遍的生命規律。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成果就是基于果蠅發現的。1984年,三個1940年代出生的科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通過研究果蠅弄清楚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他們所發現的規律后來也被證明同樣適用于其他動物和植物,因此三人各自獲得了獎金的三分之一。
獲獎者之一的邁克爾·楊現任洛克菲勒大學教授,也是最新關于孤獨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他們發現,被隔離獨處的果蠅雖然仍有足夠的食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