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凡物皆有可觀
蘇州園林遠離喧囂、歸隱山林的志向,集中展現了周作人心心念念的“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人與園相似,達致的終極并非快樂,而是找到平靜。蘇州的園主們,那些貶謫、隱退的文人士大夫,在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清凈、自然、隱逸的人生哲學和文化情趣,這心中的“文化綠洲”,外化為一方方小園。
11月下旬,上海三位姑娘的流調把蘇州古建再次帶火,幾處訪古地均與宋代有關,可謂“尋宋之旅”。這其中,就有始建于南宋的網師園。
待無恙,君再來。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拙政園不僅有雪香云蔚亭楹聯所言“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有烏央烏央的旅游團;以石為骨的獅子林,不僅有池石樹三景和九條山路21個洞口的水旱假山,也有足以壓塌假山“真趣”的“人從眾”;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如今已經絕少殳丹生詩中“殘碑苔剝落,古殿鴿飛還。羈客同游此,徘徊夕照間”的意境,徒留楓橋下渾濁的水;“泉石之勝、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的留園中,只有在臨近閉園的時刻,冠云峰才能以假山、清溪、花朵、亭臺,構成虛實結合、充滿靈韻的“層累的世間”,而也只有在此時,摒絕了七彩絲巾大媽團,景觀“活潑潑地”才能在樹枝與搖動的暗影中展現真正“活潑的深幽”。
在蘇州,拙政園之舒曠、滄浪亭之樸雅、留園之秀媚、怡園之工麗……諸多私家園林,只有在摒棄喧鬧、杜絕人群之時,才能得到“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體驗——選個清靜日子,才能“看見”蘇州園林。
而典型的“城市山林”,則非偏安蘇州市區東南、藏在闊家頭巷與十全街之間的網師園莫屬。高墻、深門、古樹,隔絕車馬之喧,一如清代學者錢大昕在《網師園記》中言及的,“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
網師逸韻圖
一宅與一園
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的網師園舊為藏書家、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后廢。至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重治別業,初名“網師小筑”,后名為“網師園”?!熬W師”為漁夫、漁翁,又與“漁隱”同意,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成后,時常入園與園主來往酬唱的學者沈德潛曾作《網師園圖記》,描述園中佳境:“憑高瞻遠,幽崖聳峙,修竹檀欒,碧流渺彌,芙蕖娟靚,以及竦梧蔽炎,叢桂招隱,凡名花奇卉無不萃勝于園中?!敝燎∧┠?,園內已是一片荒蕪,后被太倉富商瞿遠村購得,“疊石種木,布置得宜,增建亭宇,易舊為新”,又稱“瞿園”或“蘧園”,今網師園景物大多為此時布局。
如今人們游覽網師園,亦如沈德潛或瞿遠村當年所觀,“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繞池一周,有檻前細數游魚,有亭中待月迎風,而軒外花影移墻,峰巒當窗,宛然如畫,靜中生趣”,陳從周在《說園》中描寫的網師園,是“小園極則”之典范,面積雖不及拙政園的1/6,但卻在有限的空間里以富于變化的布局,于咫尺之地營造一番不輸獅子林的山水“真趣”。
網師園平面圖
雖然網師園遵循著古代蘇州世家東宅西園、宅院相連的典型布局,但游人多關注中部的主園和西側的內園(園中園),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