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技術、價值丨公益創投的持續探索與創新實踐
值得明確的是,公益創投中的“創”字在當下公益語境中,不單單是創建,更多的是創新。這也就意味著,“投”出去的資源有了先決條件——擁有創造力的投資才有持續的價值,才能實現發展的目的。
責任編輯:鄭碩
公益的形態是什么樣子?
有人說,如同“抱薪驅寒”。社會問題就像殘酷的凜冽寒冬,生火,是提供溫暖的方式。但如何生火,每位社會成員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長城保護公益項目中,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幫助文物保護者們,將歷經千年雨打風吹的歷史印記拷貝,成為游戲中的文化賽道、中學歷史課中的輔助資料;
在癌癥防治公益項目中,系統設計、精心統計的就醫引導文本,將癌癥患者從絕望中拉了出來,賦予他們與生命抵抗的力量,盡早尋求正確的治療……
更多的公益項目,與技術、資源甚至商業深度融合,打開傳統的慈善思路,尋求通過更多途徑持續地解決某些社會問題。
在抱薪救火的奔赴中,這些“薪”有了多種形態,并被賦予更多意義。
長城數字化源場景向公眾展示修繕過程和成效
不過找到高效燃料的過程并不容易。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編制2021中國公益品牌榜時發現:50個上榜項目中,在“煥新”這一指標上及格率不足20%。而這一指標的意義便是衡量公益項目在模式和路徑上的創新。
如何才能讓公益更高效,并持續解決社會問題?公益創投不失為一種可期待的解決方案。
追溯:公益創投的“耐心”
南都公益基金會資助、上海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公益支持機構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為公益創投提供了較為直觀的理解:這是一種間接的公益,是對公益組織的支持。
“公益支持機構是通過提供資金、人力、知識、信息、技術、網絡等支持或服務,提升直接服務社區、服務各類群體的公益組織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報告撰稿人莊愛玲認為,公益支持機構是促進公益組織和行業發展的助推器、加油站。
但公益創投并非“神藥”,不是吃下去就會好。作為一種“耐心資本”,公益創投的見效周期漫長,過程艱難。
Acumen基金會創始人創始人杰奎琳·諾佛格拉茲曾表示,“這可不是5到7年就能見效的事兒,這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公益創投事業的發展,向前追溯,公益創投的發展歷程并不簡短。早在1969年,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在美國國會稅收改革法案聽證會上首次提出,希望借助風險投資理念改進公益項目管理與評估模式。
這被視為最早提出公益創投的節點,上個世紀90年代,公益創投在美國興起?;谏鲜鲞壿?,一系列關于公益創投的討論開始萌發,從內涵到外延,從結構到特征,這些系統性研究為日后的公益創投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
蘇州科技大學王春在《公益創投的生態困境及主體策略———基于 S 市地方性實踐探索》一文中寫道,“國內關于公益創投的研究與實踐, 呈現出時間滯后但速度較快的特征。”
2006年前后,公益創投的理念進入亞洲;2008年,國內關于公益創投的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王春將國內公益創投的研究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于對公益創投“基本屬性”的解釋;第二階段集中于對公益創投“運作模式”的梳理;第三階段集中于對公益創投“存在問題”的反思。
2007年,由南都集團出資發起的南都公益基金會成立,并將目光聚焦公益創投,推出“新公民學校”計劃,尋找合格的公益機構,對運營困難的農民子弟學校進行幫扶、改造。
這是企業單獨設立基金會來推動公益創投發展的模式例證。除此之外,一些企業還會選擇通過共建和資源整合的方式推進公益創投進程,探索相關模式。例如NPP公益創投基金,為其提供賦能能力的,是來自麥肯錫、德勤、奧美、君合等理事單位的專業背景。
現任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的馮元,曾在《我國公益創投發展的基本模式、意義與路徑》中,將主流的公益創投發展模式劃分為公益組織孵化與培育模式、社區公益項目選評模式、校園公益創投模式、企業公益創投模式以及政府主導公益創投模式五種。
在國內,公益創投的實踐以政府主導的模式居多,并且與前述大部分內容有所融合。
2006年底,上海浦東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簡稱NPI,亦稱“恩派”)在上海正式注冊,該組織將“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作為其發展核心目標,對初創期和中小社會公益組織提供支持。2009年,上海市委托恩派組織承辦的“上海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該事件被認為是最早政府參與公益創投的案例。
在廣州,政社合作的公益創投模式更為繁榮。2013年,廣州市民政局聯合市財政局出臺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了公益創投項目要遵循“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宗旨。
自此開始,廣州每年都會舉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從2014年到2021年,該活動已經舉辦八屆。除上海、廣州外,近年來,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大規模的政府牽頭的公益創投實踐。
“就像瞌睡碰到了枕頭”,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長吳治平曾在受訪時這樣形容公益創投資金。
價值:出發點和“向薪力”
“出于逐利的本性,商業性的風險投資很少會關注那些真正關乎國計民生卻難以有利可圖的領域。”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顧遠曾撰文寫道。
誠然,對回饋的考量是投資的出發點。但致使商業與公益在投資方面產生“分歧”的,是對回饋價值的認識,包括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后者的投資提倡以社會價值作為市場資源配置的價值引導,是一種旨在探索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面跨界合作、協同創新的投資模式。同時以財務收益和社會影響為考量標準,主要致力于為貧困和邊緣化群體帶來社會回報,并用商業方式、金融手段實現公益所要達到的目的,追求可持續性。
在《公益創投: 促進公益組織發展的新途徑》一文中,時任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馬宏認為,公益創投追求三贏的局面,對政府來說,公益創投承擔了部分社會治理責任,也推進了社會公益事業;對企業而言,增加了社會影響,提升了企業形象;對于公益組織而言,在資金、人才、技術等的支持下,可持續地良好運作。
上述社會價值的投資另一種叫法是社會影響力投資,有意愿主動創造積極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同時實現財務回報的投資行為,強調投資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社會價值,包括對環境和社會兩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這是在宏觀意義層面的底層邏輯,從更具象的角度觀察,推動公益創投的現實原因更加迫切。
在傳統的捐贈關系中,捐贈方與公益組織的關系相對簡單。捐贈方一般提供資源性的支持,如資金、物資、人員(如志愿者)等,不直接參與到公益組織項目運營當中。
長期以來,公益組織發展中的“馬太效應”相當明顯。
從數據來看,國內的非營利組織發展迅速?!?span>2021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內共有社會組織894161個,其中社會團體374771個,民辦非企業單位510959個,基金會8432個。
以上社會組織多數規模較小,且尚不包含未注冊、待注冊的各類草根組織。占少數的大型公益組織因各方面完善而更容易獲得捐贈,小型公益組織受規模等因素影響,難以得到捐贈,尤其是在疫情因素影響下,自身發展堪憂。
“中國的基金會絕大部分是自己籌款、自己做事的機構;他們不是公益資源的提供者,而是公益‘吸金器’。”徐永光曾在受訪時表示,“這個結構需要突破,這樣整個公益生態才有可能得到比較大的改變。中國的草根公益機構沒有公募資格,本來資源就困難。”
與之有所不同,作為一種新型的公益伙伴關系和慈善投資模式,在公益創投當中,資助者與公益組織的合作是長期且具有參與性的,強調資助方與受資助方不再是簡單的捐贈關系,更重要的是與被投資人建立長期的、深入參與的合作伙伴關系。
在具體的支持上,公益創投的資助者不只提供資金,還包括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財務托管、法律咨詢、機構評估、信息咨詢、人才培養、公關策劃、投資理財等專業運營服務支持。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技術在公益實踐中發揮的作用愈發明顯,甚至在文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無障礙建設等方面發揮關鍵性改善作用,并逐漸成為影響公益項目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雪豹智能識別及監測數據管理云平臺
“把創造更大的社會福祉作為目標,科技就能得到善用”,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AI Lab及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在廣州舉辦的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表示,“無論是幫助傳統行業解決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難題,還是為社會整體創造更長遠、可持續的價值,科技都能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服務。”
革“薪”:賦能“驅寒者”
值得明確的是,“創”字在當下公益語境中,不單單是創建,更多的是創新。
這也就意味著,“投”出去的資源有了先決條件——擁有創造力的投資才有持續的價值,才能實現發展的目的。
在這樣的邏輯下,一些技術、模式類的項目更加突出,此類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逐漸獲得重視。但受其實驗性成本高、周期長等因素影響,除部分企業及大型基金會愿意投入外,實踐者寥寥。
從對國內外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公益實踐來看,相關項目主要有三類:一是對外組織活動,鼓勵一起參與公益;二是輸出產品,例如向公益組織免費開放應用軟件,做具體項目;三是提供培訓。
就開源層面的公益實踐來說,多數頭部企業有所作為,但實際服務于公益項目創新創業的所見不多。
2020年,騰訊發布技術公益計劃。根據騰訊方面給出的解釋,技術公益是互聯網企業運用自身強大的科技能力、數字化能力,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去。這一項目本身帶有資助、扶持的背景,可被視作騰訊方面在技術公益創投方面的試水。
為了進一步擴展技術公益的開放性和普惠性,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在2021年12月7日宣布啟動(以下簡稱“公益創投計劃”)。據介紹,該計劃重點關注缺乏資金資助、技術支援、運營指導、傳播渠道、志愿者能力的五類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希望以公益的技術和創新之力,助其提升運營模式和效能,并通過支持優秀案例的復制和擴展,在全社會營造全新、可持續的公益生態空間。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認為,以此為代表的公益創投進入了新的階段,而衡量階段變化的核心要素是資助款項及其附屬內容的變化:
公益創投的初始階段是以“運營”為目的的輸血式支持,以資金援助為主;進階階段是以“發展”為目的的幫扶式支持,以資金和經驗為主;革新階段是以“持續”為目的的創新式支持,以技術、模式為主,資金為輔。
根據該計劃的公開披露資料顯示,創投計劃將為入選者提供三大發展“引擎”,分別是開源技術、鏈接資源和支持資金。在開源技術和鏈接資源方面,騰訊將自身的科技、研發、產品能力,應用到更多更被需要的社會場景中,創新更多開放式的協作模式,鏈接更多資源;在支持資金方面,創投計劃首期將遴選30個項目進行技術公益孵化,每個項目資助30萬元。
“技術公益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技術也讓生活更加美好,讓公益無處不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表示,“希望可以通過技術、資源和資金的助力,幫助提升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的運轉效率和發展模式,支持好的項目復制和擴展,在行業形成正面標桿。”
據介紹,該計劃自2021年12月7日開啟項目申報通道, 2022年3月31日24時項目申報截止,4月1日進入專業評估階段,進行項目初篩、專家評審,5月15日對入選項目進行公示。這些項目將在6月1日至年底進行資助、孵化。參與者可在信息無障礙、應急救災、生態環保、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助老五大公益領域,任選其一進行申報。
騰訊技術公益平臺負責人陳妍的介紹點出了技術公益創投的本質,“無論是在技術研發初期的創想,還是已經有了一定應用雛形的項目,都歡迎參與計劃。”
多年之前,企業公益創投曾處于“百家辦賽、千家贊助”的狀況。顧遠曾在2016年撰文指出,“由企業發起的公益創投多采用公益創業大賽的形式,實質上更像是一種升級版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往往用于宣傳的費用大于用于創投的費用。”
如今看來,這樣的情況已有所突破。值得期待的是,包括字節跳動、百度在內的一眾互聯網企業紛紛涌入并強化公益賽道,依托于自身產品與技術優勢,為公益項目提供籌款、傳播、技術等一系列的支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在公益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馬蔚華表示,“科技讓公益無處不在,科技讓公益深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