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養老:更適合農村的養老方案?
在2020-2050年間,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一直高于城鎮。到2035年,中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農村人口中所占比例將提高到37.7%,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進一步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出城鎮13個百分點。
目前農村互助養老主要定位為活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臨時幫助。在課題組調研的37個農村互助養老典型案例中,開展文化娛樂、上門探望服務的達到100%,但是生活照顧類的僅有70.3%,康復護理類的僅有10.8%。
如果沒有互助養老模式建立信任網絡,市場養老很難在農村發展。農村養老觀念不同,對于外來的養老市場資本會有一定排斥,大部分在農村的養老院都由本村或者鄰村、鄰鎮的人員建立,“都是跟本村有一定關系的”。
責任編輯:譚暢
2021年9月15日,江西遂川,雩田鎮塘背、彭汾村老人們在“互助之家”里拉琴、唱歌。近年來,遂川縣采取“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出一點”的辦法,建立了218個“黨建+互助之家”。
在吉林省松原市楊家村,全村三百多名中青年外出打工后,老人們留守家中。51歲的楊家村婦聯主席張春玲帶頭,自2014年組織起22人的志愿者服務隊,給60歲以上的老人們收拾屋子、洗被褥、擦玻璃等等。有時候,也幫老人們在園子里做些收割,幫助買些日用品。
志愿者的年紀在25歲到58歲之間,以當地的婦女為主。如果老人是失能、半失能的狀況,有事可以隨時打電話,讓志愿者上門。志愿者服務一個老人按小時計算,村里給予一定的補貼。
這種基于傳統鄉土社會守望相助的養老方式被稱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2021年12月8日,國內首份聚焦這一模式的《中國農村互助養老研究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老齡協會委托華北電力大學老齡科學與政策研究中心(華北電力大學老齡科研基地),基于2017-2020年對北京、上海、河北等9省市農村互助養老的發展狀況實地調研完成。
在報告課題組看來,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有現實的迫切性。根據2020年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0年中國鄉村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23.8%,比城市高出8.0個百分點。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預測,在2020-2050年間,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一直高于城鎮。到2035年,中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農村人口中所占比例將提高到37.7%,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進一步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出城鎮13個百分點。
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認為,發布這份報告,就是希望推動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和推動農村互助養老,“使這項適合中國國情、有溫度、有人情味的養老模式在更大范圍內探索實施、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