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假笑”梗圖:好怪,但好喜歡
Joan Cornellà,Instagram上最火的漫畫家之一,在全球社交媒體上擁有超800萬粉絲。
即使不熟悉他的名字,你也一定看過他標志性的詭異笑臉。這位80后西班牙藝術家的作品曾在香港、東京、首爾、北京、倫敦、巴黎及紐約等地展出,近年更被比利時MIMA美術館、西班牙馬德里Espacio SOLO等主要藝術機構收藏。
12月10日,由AllRightsReserved及昊美術館主辦的Joan Cornellà個展《無人之境》將在上海昊美術館展出,城畫君也趁機專訪了Joan本人,來一起探究這位諷刺漫畫家的大腦~
猜不到結局的漫畫
暗黑又好笑
Joan Cornellà最早以暗黑風的六格漫畫出名,他用明亮的色彩創作一個個短短的反轉故事,令人看后直呼腦洞很大。
(——扔了?
——噢不!
——不扔?
——不要扔“可回收”里面。)
這些暗黑的漫畫,常設定在一些事故現場,但主人公總是維持著一幅招牌假笑——據報道,這個標志性的假笑靈感來自于多方面的混合,一些老式的美國廣告、卡通、戈雅的畫,漫畫大師、藝術家、專輯封面都給他造成很深影響。
“那些舊廣告漫畫使用了一些帶著空洞表情的人物,他們的眼睛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洞,我將其融入到我的漫畫中。因為我覺得他們代表了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盛行的消費主義。我從這種空洞的表情中看到某種精神變態”。
有人認為他拿苦難開玩笑,但他都是拿不存在的事開玩笑:“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嘲笑苦難,我們必定從嘲笑某人或某事的想法開始發笑,無論內心有無同情的心態,總是都帶有一部分殘酷。盡管如此,如果我作品里的情節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絕對笑不出來的”。
Joan 說自己的創作過程是就通過幽默、給這些災難加上層層反轉,拉遠它與現實的距離,從而討論一點嚴肅的事情——人性中黑暗又令人厭惡的部分。
諷刺一切
一切都只是諷刺
那些六格漫畫都沒有文字泡泡,也沒有標題,也正是因為這樣,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語言、不同價值觀的群體都可以理解它們。此前Joan在北京、上海、香港展出時,也受到了中國受眾的歡迎。
近年,除了六格漫畫,Joan 還創作了許多單幅作品:仍然是凝固的笑容,明亮的、糖果般的顏色,他用商品廣告般標準的、完美的畫面,表達他對流行的生活方式(自拍、直播、瑜伽等),流行的價值觀(成功學等)的懷疑:
從這些作品里,不難看出他對這個時代特定現象的觀察與思考:“社交媒體的工作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影響,它塑造了一種觀念,即自我表達是如此重要,我們需要通過表達展示自己有多特別。所以我們像在超市買東西一樣選擇建立自己的人設,然后分享到社交媒體上,像在出售某種標價很高的商品一樣。"
成年人的苦笑
是一種自我安慰
在最新的作品里,Joan開始使用文字——它們使作品看上去像是公司的員工激勵海報,或者某個公益廣告。大大的標語、美麗的風景、招牌的笑容——仔細看卻表達著完全相反的意思,獲得了社畜們的共鳴。
那些輕易說出的口號式話語,落在個體生命身上,如此空洞乏力。
而那些看上去不正確的話,喊出的卻是偶爾、但真實的成年人的喪氣時刻:
這些作品上凝固的笑容,有時讓人毛骨悚然,有時又令人心生悲涼,有時,也帶來一絲慰藉。Joan Cornellà解釋這種慰藉感時說:我們總是被絕望和失敗所包圍,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笑。
Q & A
城市畫報 × Joan Cornellà
01
Q:本次新展覽將展出的一些新作品,諷刺了當下流行的廉價的口號、雞湯、對成功、對精致生活的追求,讓人很有共鳴。對這些的懷疑、警惕從何而來?
A:我們不斷被自我提升(self improvement,)、積極思考(positive thinking)等信息轟炸。如果我們思考一下它們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就知道這種自我激勵的言論的在大多數時候是危險的。在當今焦慮和抑郁高發的情況下,這種言論不允許人們悲傷,因為資本主義需要他們保持工作和產出(keep producing)。這就好像,即使你的工作很不穩定,你的生活一團糟,還有人要求你必須保持微笑。
02
Q:面對自己并不認同的這些觀念,普通人總是很容易妥協、投降和自洽從而被綁架,你如何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和批判?這種自信與信念感從何而來?
A:我想,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建立的,與自己是不是擁有自信和自我認同并不無必然聯系。你可以嘗試從每天做點避免教條主義的事情開始,但有時你可能會失敗。它更像是一條道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你實現的某種成就得到的某個東西,任何人都無法從你手中奪走它。
03
Q:新展覽的主題“SEND YOURSELF NOWHERE”,和上次在香港的展覽“My Life Is Pointless”都透露著一種虛無主義和避世的態度,事實上你是這樣的嗎?
A:我不是,但這不重要。例如,“我的生活毫無意義”,這可能是所有人的生活,主人公可能是任何人。虛無主義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意思,它可以是拒絕教條的意思,這是好的,也可以是某種自我毀滅的意思,或者其他我不感興趣的意思。所以我不想用這些標簽定義我的作品。
04
Q:你有一些關注少數群體、社會階層差異的作品,你的祖父是一名色盲的恐怖漫畫家,是因為家人的關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嗎?
A:是的,我很高興他們讓我關心這一點,有時家人會給我帶來壓力,但我很高興我從他們那里學到很多東西。
05
Q:互聯網上巨大數量的粉絲,對你創作有影響嗎?
A:社交網絡幫助我進入了我此前從沒進入過的一個巨大的平臺和軌道(gigantic channel)。一開始,我創作無字漫畫(silent comics)只是當做實驗,但當我把它們發布到社交媒體上時,我立刻意識到,通過沉默(being silent ,即無文本),我的作品可以抵達到更多的人。這并不是我刻意做出的決定,而是通過嘗試不同的東西,反復試驗試錯,找到了我今天漫畫的風格。
參考資料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kzm7dv/joan-cornella-artist-interview-instagram-cancelled
https://www.timeout.com/hong-kong/art/interview-joan-cornella-on-his-new-hong-kong-themed-exhibition
https://mp.weixin.qq.com/s/j9HLJSPepkhz0SG1DtRuJQ
http://www.yohoboys.com/yohonow/api/tideency/detail?id=9091
https://hypebeast.com/zh/2020/12/joan-cornella-my-life-is-pointless-sothebys-hong-kong-allrightsreserved-interview
文 席郁蘭
(來源:城市畫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