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孕育新生
選擇再生一個孩子來維系幾近一無所有的家,對北川像曾木會、徐昌軍這樣的一千多對父母們來說,是僅有的一劑撫慰傷痛卻世上最苦的藥。
責任編輯:曹筠武 鄧科 實習生 陳伊瑋
據北川縣計生局不完全統計,全縣約有1200個家庭需要再生育,重災區曲山鎮初步估計有800個家庭,其中獨生子女家庭占一半。對每一個填寫再生育登記表的家庭來說,都像在對未來許下一個希望。對于共有一千多對夫婦建立生育檔案的北川縣來說,這更像是一座城市的新生所在
38歲了,北川農婦曾木會希望能懷上一個孩子。
38歲,這本已是一個已可期冀子女長大成人的歲數。但她開始回味16前的“孕味”——犯懶、思睡、惡油。這些感覺本來像北川縣城那些陷入地下的房子,幽閉于記憶的深層。
站在自家三樓,曾木會不由望向右前方,笑容霎時收斂。那邊有北川中學和北川縣城。“5·12地震”,她18歲的女兒徐一丹和15歲的兒子徐煜森遇難。按四川人的說法,一子一女,合起來就是一個“好”,現在,“‘好’沒有了哦”,曾木會習慣低沉卻拖長語氣的感嘆。
大地震在帶走北川數千孩子生命的同時,將北川幾千個家庭的“好”從此奪去。選擇再生一個孩子來維系幾近一無所有的家,對北川像曾木會、徐昌軍這樣的一千多對父母們來說,是僅有的一劑撫慰傷痛卻世上最苦的藥。
一座城市的新生
孩子沒有了,地震后整整兩個月,曾木會“像蝕了魂一樣”,整天呆在家里,記不得吃飯,也沒人提醒她做飯。一個月,兩口子沒吃完3斤米。“一無所有啊。”丈夫徐昌軍說。和數千個痛失子女的家庭一樣,孩子就是他們曾經和未來的一切。
以前徐昌軍出門打工,掙的錢給孩子交學費,曾木會在家照看孩子,種菜、賣菜的錢做生活費。比起成家頭幾年,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最多再過4年,女兒嫁人了,兒子也成人了,這個家的“好”字就寫成了。18年的心血和所花的錢便繪就為一幅美滿圖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