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在2008經歷成長
從“垮掉的一代”到“鳥巢一代”,這群在2008年剛剛被認為舉行了“成熟禮”的年輕人,也將經歷人生中的第一次經濟寒冬。而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這一代人早已經習慣了中國的高歌猛進。一些更年輕的“80后”則更麻煩一些,比如2009年即將畢業的幾百萬大學生。
責任編輯:曹筠武 朱紅軍 實習生陳伊瑋
對于“80后”,2008年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正名”,它讓“80后”從一些現在被認為有失偏頗的悲觀評價中“掙脫”出來。雖然“掙脫”來得稍顯突然——這讓主流輿論一開始有些迷惑——不過最終雙方都愉快地接受了它。
沒有什么比一代人的“突然轉變”更令人驚訝了,但說“突然轉變”卻并不準確,流行的論斷是:這些身為父輩的主流公眾之前并沒有發現“80后”隱藏的特質?;蛟S,“80后”自己一開始也沒有清晰地認識到。
這對主流輿論來說,難免有些如釋重負和驚喜的情緒;而對于“80后”,則是一種陌生但一直期待的社會認同的實現,好比他們在2008年所要求實現的西方世界對當下中國的客觀認同一樣。
事實上,在這一年的開始,對于“80后”的觀感,主流輿論還未有任何改變。“80后”并不是一個嚴謹的社會學概念,但它卻有大眾傳播的意義。它最早發端于文壇,代表人物是諸如韓寒和春樹這樣的新銳作家。
2004年2月,《時代》周刊亞洲版將春樹、韓寒、滿舟和李揚4個中途輟學、性格叛逆的年輕人作為中國“80后”的代表。“他們是自命不凡的一代,”北大社會學系的夏學鑾說,“對社會的懷疑和對傳統的顛覆使人們覺得這一代很另類。”
此時中國社會已經開始了對“80后”的廣泛批評。按照慣常的理解,“80后”指的是中國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他們是被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和獨生子女政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