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上的上海雇主“美國夢”醒了,“中國夢”近了
在經歷了三天一座城市的周轉,累計41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后,上海市“海外人才采購”計劃亦暫告段落,初步戰果是從倫敦、芝加哥、紐約捧回的三百多斤簡歷。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盧麗濤
如果是在往日,在世界金融的心臟華爾街,面對臺下的金融精英們,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服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施海寧自己都不確認,當他篤定地說出“上海這個舞臺的延展性很好,這是在華爾街都無法辦到的”時,究竟會是收獲不屑還是嘲笑。
但是,在這個被經濟危機席卷的異國冬天,他的話卻如至理名言般被潮水般的應聘者所驗證。
2008年12月5日至16日,在經歷了三天一座城市的周轉,累計41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后,“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緊缺金融人才工作團”順利完成使命。上海市“海外人才采購”計劃亦暫告段落,初步戰果是從倫敦、芝加哥、紐約捧回的三百多斤簡歷。
漸行漸遠的美國夢
“如果你知道船就要沉了,干嘛不趕緊換條船?”
2007年年初,次貸危機點燃了金融風暴的導火索,如同多米諾骨牌,隨著一家家“百年老店”轟然倒下,華爾街的裁員大幕正式拉開。
至今,20%的華爾街員工失去了工作,仍有大約4萬的華爾街精英即將或正面臨著解聘的遭遇,倘若再加上針對華爾街金融機構的服務業,失業人數可能高達12萬。
根據美國的《勞工法》和《移民法》,美國公司在裁員時優先保障本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就業權。那些持H1B簽證(短期工作簽證)或正在等待綠卡的外籍“員工”首當其沖感受經濟危機的徹骨寒冷。
一位在華爾街成功創業二十年的華裔人士、Beyondbond公司董事長TedHong表示,華人管理者更容易被裁掉,“能夠做到管理層的華人,本來就很少。由于文化差異、國家背景等因素,一旦發生危機,華人管理者的位子就會坐不穩”。
在美國呆了8年的周明很認同這一看法,金融風暴前,他的工作一度惹人羨慕,年薪30萬美金,五大投行之一貝爾斯登投資銀行資深高級顧問,最重要的是他只有32歲,娃娃臉上還有幾顆青春痘。
聲名顯赫的貝爾斯登一周內破產了,“像做了一場夢。”他說。他雖然換到了摩根大通的相同職位,但現在卻羨慕那些早兩年回國的朋友和同事。
“周圍的很多人失業了,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北美投資協會的會長張子成告訴記者。他的協會有三百多個會員,在美國華人金融圈里頗具影響力。
現在,簡歷已經在華爾街漫天飛舞。“如果你知道船就要沉了,干嘛不趕緊換條船?”
“更關鍵的是,未來幾年,美國的GDP肯定是負增長,情況不會太好。”他一臉憂慮地說。
時移勢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