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2021重大科學突破與工程成就?丨 一周科創要聞(12月13日-12月19日)
編者按:
2021年接近尾聲,《自然》《工程》等雜志陸續評選和發布2021重大科學突破與工程成就,記住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也不要忽略我們身邊“日拱一卒”的堅韌與擔當。
責任編輯:黃金萍
一、公司及技術
【1】中國科學家發現潛在艾滋病藥物
12月1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何玉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薛婧團隊合作,在科學刊物《細胞》(Cell)上發表論文Efficient treatment an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in rhesus macaques by an HIV fusion-inhibitory lipopeptide,研究者篩選出了兩種強力且長效的脂肽類融合抑制劑:LP-97和LP-98,可以阻斷病毒與靶細胞膜融合,從而抑制病毒進入靶細胞,并在恒河猴試驗中證實LP-98可作為有效的HIV治療和預防策略。
點評:隨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的誕生與發展,艾滋病有藥可用,逐漸變成一種可控的慢性病。不過,艾滋病患者一旦停藥,病毒會迅速反彈,需要終生服藥。此項研究中的HIV融合抑制劑,不但能抑制病毒活性,還有長效作用,期待這一研究成果早日成功商用。
【2】霍尼韋爾啟用西安創新運營中心
12月16日,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的霍尼韋爾(西安)有限公司暨霍尼韋爾智能建筑科技集團創新運營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將協同霍尼韋爾的高新技術和創新研發能力,助力中國西部地區的智能化建設。
陜西西咸新區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2020年9月,霍尼韋爾與陜西西咸新區簽訂投資戰略協議,計劃在陜西西咸新區投資開展以旗下智能建筑科技業務為主的運營、研發、市場和銷售。
點評:以本土創新推動增長和發展,霍尼韋爾的創新運營中心,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隨著中國繼續擴大開放,跨國公司在這里有更多創新、共贏的故事待續寫。
【3】最全全球微生物基因目錄發布
12月15日,《自然》(Nature)發表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團隊與多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Towards the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ic genes(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基于全球微生物組的概念,將地球上不同棲息地的微生物作為統一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1.3萬個公開宏基因組樣本進行挖掘,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錄。該研究同時發現,大多數基因具有棲息地特異性,跨越多棲息地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和移動遺傳元件。
點評:微生物在地球中無處不在,上述基因目錄對于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地球生態研究和人類健康研究提供重要貢獻。
【4】人類探測器首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唐家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