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青:推動個人減排數據標準化
消費端減排潛力巨大,但面臨的困難也十分突出,排放源眾多且分散、排放數據難量化、減排政策難觸達。要真正釋放消費端的減排潛力,首先需要解決個人減排數據標準化問題,為以后的碳普惠市場的建立奠定基礎。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涉及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除了推動供給端的生產方式進行綠色轉型外,倡導消費端的個人生活方式綠色低碳也極為重要。
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升級,意味著消費端的碳排放總量巨大。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大約1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中,發電端占比約47%,消費端如工業過程、居民生活等占了53%。
巨大的排量總量也意味著巨大的減排潛力。
然而,與生產端不同的是,要推動居民個人減排、凝聚減排合力面臨諸多困難。首當其沖的是個人減排數據的量化問題。排放源眾多且分散、減排數據不易獲取、已有的可供記錄個人減排數據的APP又存在標準不一以及重復計算的問題,這些都增加了個人減排數據量化的難度。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南青指出,減排數據量化是支撐形成碳普惠市場的基礎,是個人參與碳交易的前提。而只有在倡導的基礎上,輔以可能的市場化激勵方式,消費端的減排潛力才有可能被真正釋放。因此,推動消費端減排必須解決個人減排數據的標準化。
減排數據難量化
南方周末:從減排結構看,當前我國消費端面臨的減排形勢如何?
蔣南青:目前消費端的排放量已經占了全國總排放量的一半。短期內,隨著最終消費支出在國民經濟中占比的增加(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占GDP54.3%),消費端的排放量也會持續增加。因此,消費端的排放問題值得重視。
但是消費端排放的特點和工業端的企業耗能不一樣,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排放源分散且數量眾多、排放量難以量化;二是面對億萬消費者,宏觀的減排政策很難觸達。這就導致在消費端很難向工業端那樣,通過碳市場的方式對碳排放進行有效的管理。
南方周末:面對這些問題,當前有沒有一些實踐探索?
蔣南青:探索是有的。最近幾年,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有一些創新舉措。在市場方面,很多消費互聯網企業倡導綠色生活理念,比如支付寶、美團、滴滴等與居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APP都推出相關應用或功能,引導個人減排。相對而言,衣食住行中,“綠色出行”做的是比較好的。因為出行的數據比較規范,容易量化處理。
多地政府也為引導個人綠色消費進行嘗試,比如武漢的“碳寶包”、深圳的“碳賬戶”、成都的“碳惠天府”。這些產品通過碳積分的方式鼓勵市民開展綠色出行、綠色消費或垃圾分類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南方周末:這些項目首先還是解決減排數據記錄的問題,對于數據標準化問題沒有涉及。
蔣南青:是的??傮w來看,政府端和企業端的嘗試各有利弊。
地方政府推出的產品主要是場景不足,因此用戶活躍度就會比較低。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產品目前是暫停運營的狀態。
企業端的問題主要是各個企業沒有打通。用戶的碳數據、碳積分只在企業自身的軟件系統內,沒有與其他企業或應用打通。這就導致出現用戶記錄在不同APP上的減排數據可能存在重復、用戶獲得的碳積分分散等的問題,這種交互對用戶是不友好的,不利于提升用戶參與的積極性。
建立個人碳賬本
南方周末:綠普惠推出的“個人碳賬本”是否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它的運行機制是什么?
蔣南青:個人碳賬本是綠普惠推出的“碳減排數字賬本”中有關個人的碳賬本,另外還有企業和政府碳賬本。
碳減排數字賬本是以中華環保聯合會《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導則》團體標準為依托的,目前還沒有國家標準。以團標為依托,首先解決減排數據標準化的問題,大家使用統一的標準來計算減排數據。然后我們建立了一個底層的計量平臺,在后端通過和各個企業的合作,把不同平臺上的個人減排數據進行登記整理、分類除掉重復計算,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人完整的衣食住行場景中的減排數據。
南方周末:用戶在前端能夠看到這些數據嗎?
蔣南青:我們還沒有推出面向用戶的APP。碳減排數字賬本并不是要用戶在我們的APP上進行數據記錄,我們是與有場景的企業進行合作,幫助企業建立個人碳賬本。在我們的后臺可以看到用戶的減排數據,消費者也可以在與綠普惠有合作的企業或政府的APP上看到自己減排的全貌。
這是我們的技術路線,如果用戶想看到的話從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要具體落實,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需要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起城市的碳賬本。因為后期需要建立碳普惠市場,讓個人的碳數據最終能夠用來交易,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消費端的碳普惠市場畢竟和國家現行碳交易市場不同,它不是強制性而是自愿性的,所以更需要構建聯盟,更需要合力,任何一方是不能獨立完成這件事的。
南方周末:碳積分、碳幣這些激勵措施的成效如何?如何更好激勵個人開展碳減排?
蔣南青:碳積分或碳幣只有能夠參與市場交易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積分兌換”的激勵方式效果并不明顯,通常積分兌換的商品或服務價值還是比較小。
從總體看,消費端的排放量大、減排潛力也很大。但具體到個體,減排量相對還是比較微小,又很分散,所以就沒法在現行的碳市場進行交易。因此,未來個人碳普惠交易市場的建立,在積分的基礎上,還需要探索更多樣更有力的激勵措施,比如深圳對碳積分進行免費停車的獎勵,成都可以用碳積分抵消交通罰分,這些都是比較稀缺的資源,激勵力度會大些。
推動碳減排在社區落地
南方周末:個人碳賬本的技術路線是否可以用到家庭、社區?
蔣南青:技術上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并沒有必要專門建立家庭碳賬本。因為消費端減排的最小單位是個人,這個人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區,或者在單位,我們進行標簽分組就可以。記錄減排數據是從激勵的角度考慮,鼓勵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
如果是從推動零碳社區的角度看,那么建立家庭碳賬本更多需要從排放量考慮,就是先計算清楚每個家庭單元的排放數據,這樣才能為減排提供參考。家庭的排放數據涉及的內容就更多些,不僅包括家庭中的個人行為,也包括建筑、設備等。
南方周末:南周正聯合相關機構起草零碳社區建設的團體標準,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蔣南青:編制社區層面的標準很有必要。社區是城市的基礎單元,而城市是消費變革的重點,畢竟人口和消費是不斷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制定統一標準,有利于推動形成共識,避免不同標準、不同指南資源的浪費,有利于推動碳減排在社區的落地。
我覺得標準制定后的應用很重要。零碳社區標準可能更多是要構建起一套指導性、評判性的指標,在具體落地應用時,涉及不同的減排問題,比如建筑節能、垃圾回收等,還是需要和專業機構開展進一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