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漂”: “沒有到出爐的那一刻,前面都是孤獨的”

據媒體統計,每年有三萬多名外地的陶藝師來到景德鎮,被稱為“景漂”,其中超過五千名是來自國外的“洋景漂”。

“景德鎮更習慣手工業傳統,很難通過行政手段改變,它像蚯蚓一樣,斬斷一節,馬上接上一節。有北京朋友問我景德鎮房價多少錢,很多人在景德鎮用不著買房,所有做陶瓷的工匠,包括這些陶藝家,他的房子要有好山好水,要有作坊、茶室、展廳,漫山遍野都是好地方,所以市區很少有人住?!?/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江西景德市古窯景區,制瓷手工藝人正在手工制瓷。 (視覺中國/圖)

法國女孩凱米在景德鎮定居了六年,最初她一句中文也不會說,跟隨藝術學院的游學來過幾次,發現這里有世界一流的材質和工匠技術。她覺得景德鎮和法國南部的家鄉小城艾根很像,有很多松樹,森林里有相似的味道。

每次離開景德鎮,凱米覺得自己像“可憐兮兮的林黛玉,魂都丟在這里”。疫情之后,很多外國朋友羨慕凱米沒有離開景德鎮,他們大部分因飛機停航回不來,焦急得不行。

景德鎮有很多陶瓷工作室,其中一家在雕塑瓷廠的舊樓里,三代做陶瓷。凱米第一次去,用蹩腳的中文比劃著,想跟他們學陶藝,遭到了拒絕。后來有三年時間,她隔三差五地去,和他們慢慢熟了,主人家的爺爺才答應收下她。

凱米做的觀音陶瓷,臉是遮住的,像觀音又像圣母,還有點像泰國舞女。她覺得生靈就是生靈,不一定要有臉,應該微妙地活在觀者的視界。她還做了不少面具,放在不同的器物、造型上,意味著不同的情境。

對北京或上海那樣的大城市,凱米興趣不大,她覺得那里見到的是現代化很濃、精英扎堆的中國。而景德鎮不同,“抓一把泥土,變成神話人物;再抓一把泥土,變成飛禽走獸,更能激發我的靈感”。

據媒體統計,每年有三萬多名外地的陶藝師來到景德鎮,被稱為“景漂”,其中超過五千名是來自國外的“洋景漂”。

2008年,美國人杰瑞米·沃恩第一次來到景德鎮,那里塵土飛揚、臟亂嘈雜,并沒有第一眼就吸引他。后來他漫步在景德鎮的大街小巷,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同一個話題——瓷器,就像在血脈里流淌?!斑@里曾經有一種活力,吸引著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家投身到這一血脈之中?!彼f。

這些都被作家胡平記錄在新書《景德氣象——中國文化的一個面向》中。74歲的胡平是江西人,擅長書寫非虛構和報告文學,起初他對瓷器一竅不通,受出版社邀約寫一本關于瓷器歷史的書,他無數次到訪景德鎮,后來索性客居在此。

“景漂”不是今天才有,歷史上本地人本來半農半瓷,隨著民窯官窯設立,外地能工巧匠聚集于此??滴跄觊g《浮梁縣志》記載,本地人僅?!笆欢薄坝嘟陨搪每驮ⅰ?。

胡平發現這座鎮上的大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叭巳褐?,你不會發現他們有多么特別,然一旦進入指尖的視界,就變成執掌一物的國王?!?/p>

他認識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全憑對陶瓷的一腔熱忱,留在了景德鎮。他見到凱米時,她穿一身中式紫旗袍,“氣質像薩特和波伏娃的弟子”,談話時架起一只腳,不停地抽煙,說話痛快。不過她中文不好,經常爽約。

在胡平眼里,“景漂”的生活詩意又孤獨,他們可以喝酒、聊天、徹夜看月亮,但更多時候只是獨自坐在工作室里,細細地打磨每一塊瓷片。他佩服這些年輕人,“選擇一種人生態度和立場,去面對這個非常動蕩不安、不可確定的時代?!?/p>

“他們都走了,但是陶瓷還在呢”

南方周末:你剛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