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中原小江南,它太“中”了!

一座城,十三朝古都,坐邙山之南,洛水之北,有“中原小江南”之稱。當地湯食習慣不亞于廣東人。

說到這里,你肯定想到了,最近因熱播劇《風起洛陽》大火的城市:洛陽。

很多人對洛陽城第一印象是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更了解者可能追加龍門石窟、白馬寺。但隨著追劇,洛陽的盛世之美、文化之巔、市井煙火、愛恨情仇都一一展現在大家眼前。

在網絡新時代,認識一個城市從一部戲開始,美食、建筑、文化、歷史、民俗等,是生動逼真的劇情場景,也是觸手可及的真實生活,更有不斷更新的新發現,等待大家來探索體驗。

來洛陽轉悠,說是“文化之旅”顯得沉重,不如叫“做一次大唐新夢”。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刻在骨子里的新文藝

洛陽自古以來是文藝的,如今也是文藝青年聚集之地。

有人稱洛陽是“詩城”,不足為奇。文人墨客,往來之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詩詞歌賦,寫社會之興衰,寫人之喜怒哀樂,寫一花一草。說花美,有“千嬌百媚看不夠,魂牽三月洛陽花”的美;說離愁,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說鄉愁,有“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文藝的表達在洛陽扎下了根,就如同細胞一樣不停在城市體內繁殖。

洛陽素來好樂,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孔子入周問禮樂于老子。

唐代洛陽是唐樂舞的舞臺之一,《秦王破陣樂》曲風雄壯,表達著尚武的精神,《霓裳羽衣曲》場面宏大,融合了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唐樂舞如今未必能百分百傳承,但它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早就存在洛陽,才有了今年幾個大火的舞蹈節目。

吸收與融合,是文化越走越遠的方式。這點體現在洛陽原創音樂上也是,例如本地的簡單樂隊,用架子鼓、貝斯和吉他奏出了中原文化之聲。

《四月洛陽》歌詞里唱到, “詩墨橫飛花滿地、諸子百家爭鳴……美麗四月洛陽城,游人如織腳不停、邙山晚眺、銅駝暮雨、金谷有春晴?!?nbsp;他們在歌曲中融合了豫劇板胡和河南方言,用詩人的情懷,歌唱著洛陽的歷史和當下,令人不禁感慨:“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上: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的漢字唐三彩

下:唐代彩繪單髻女俑,洛陽博物館館藏文物

博物館也是這個城的文化重頭戲。這里有近百座博物館,被稱為“博物館控的天堂”,有展示河洛文明發展過程的洛陽博物館,有回溯華夏之源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這些寶藏是文藝創作的靈感源頭,是素材庫,更是自覺表達的載體。

而隨著城市文藝復興潮的涌起,博物館也應潮流變得好玩起來。許多游客在洛陽博物館,玩數字劇本殺,在推理和推進劇情之中,竟發現重要線索與館內文物有關聯,有意而為的彩蛋讓鐘愛歷史的朋友會心一笑。

《登場了!洛陽》×博禮文創聯合出品的「考古盲盒」

文物盲盒像潮流玩具一樣流行,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綜藝節目《登場了!洛陽》推出了節目同款「考古盲盒」,玩家們從中體驗“挖寶”,需要用洛陽鏟、短柄考古鏟、撬開土層,再用毛刷輕掃殘灰塵,挖出泥塑人面像、曹魏白玉杯、唐代彩繪樂俑等“文物”寶貝。

著名小說家馬伯庸就非常喜愛洛陽,甚至愛到專門為它寫了一部小說,就是《風起洛陽》的原著《洛陽》。他說想通過這部小說改編的劇,把洛陽的風土人情、城市魅力、文化內涵呈現給大家看,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愛上洛陽。

《風起洛陽》中充滿煙火氣的南市

慢城調,新生活

傳統是自古就有的煙火,是留存于街巷的鮮活。洛陽古城是充滿人味兒的空間,巷口里支小攤的老人家,十字街頭的特色小吃,老城區的紅燈籠,斑駁的古城墻,街坊的口音,美艷全城的牡丹……構建了洛陽人自豪的古早味。

洛陽東西大街

悠悠的舊時光流淌著,但洛陽人的生活并不是一味地復古。這里的年輕人不用過著超一線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保持舒服的步調,享受新潮的生活方式。

他們既去湯館子喝湯,也去街區咖啡店聊天,碰到好豆子,忍不住說“中”,既能去應天門看唐樂歌舞,也能 Livehouse 隨音樂搖擺,既能身穿漢服走街串巷,也能在文化創意園當潮男潮女,既能像一線城市一樣施展自己的創意和才情,又能從容體味千年古城的閑適生活,享受青年友好型城市帶來的安居、樂業。

洛陽年輕人的夜生活

走在街頭,人們常用的問候是“喝湯喵”(喝湯沒有)。喝湯或許最能表現洛陽生活。老話說得好,錢可以少掙,湯不能少喝。人們對湯的喜愛不會因為天氣而改變。即使雪落十字街湯館招牌,店里也有食客雙手端著碗,吹幾口,轉著碗吸溜喝湯,好不熱鬧。

連馬伯庸都喜歡洛陽的湯,“我最喜歡不翻湯,酸辣咸香,它不是那種滿滿當當一大桌子的正菜,而是親民的小吃,美味且不必端著,想先喝湯就喝湯,想吃餅就吃餅,沒有一定之規,整個人是放松的?!?/p>

老城總有心頭好的小吃,一家家上了年頭的牌匾,無言地自證歷史,有人好一口羊肉燒餅、鍋貼,有人好一口杏仁茶、玫瑰糕……老城的紅燈籠數著熟悉的食客,煙火之氣就在人間。

洛陽街頭小吃攤

在洛陽散步是一件愜意事。漫步洛河邊,靜靜流淌的河水不知陪伴了多少代人。入夜后的洛陽別有韻味,人在其中,感受洛邑古城的古風,看音樂噴泉的水柱躍舞,仰望隋唐洛陽城的恢弘大氣……

牡丹花開時,盛開一片,壯觀至極,再匆忙的人也會停下腳步,看一眼“百花之王”的美姿。小雪飛舞時,人或登山遠眺,老君山如仙境一般,山下各處如披上一層銀紗。

洛陽生活是從來如此嗎?也許是的。這是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熏陶的結果,人們從小就習慣喝湯,聽傳統樂曲,看歷史感的文物,在這些宏偉的建筑邊長大。他們也許無法用言語說傳統文化如何影響生活,因為文化早就滲入生活當中。

牡丹花季,人人賞美

洛陽生活,新舊共存,舒適而緩慢,但人總能松弛地抓住美好的一瞬。

國潮風在洛陽

國潮遇見洛陽,像是命中注定之事。

《唐宮夜宴》《祈》《中秋奇妙夜》等節目今年出圈,讓網友見識到“原來傳統文化如此之美”。恰好這些節目的靈感、取景都與洛陽相關。

近日熱播劇《風起洛陽》也為國潮風話題再添一把火。#網友無效解析窈娘口紅色號#等話題上微博熱搜。窈娘飾演的演員張儷說,“花鈿、披帛、瓔珞、靈蛇髻、經典紅配綠……古代審美有多少驚喜是我不知道的,只想說古人也太會化妝了吧?!?/p>

《風起洛陽》窕娘,風情萬種又不失霸氣的形象得到不少觀眾的喜歡

仿妝在年輕群體中流行起來。美妝博主@魚丸泡泡Pana 出了窈娘仿妝視頻,獲播放量超百萬?!翱傊?,古人的審美真的永遠都太在線了,國風YYDS”,她豎起大拇指說道。

國潮風話題的影響是持久的。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洛陽,只為穿一次漢服,走在隋唐洛陽城、洛邑古城、老君山等景點當中,過一把復古的癮。90 后漢服愛好者阿凡說,“穿著漢服在應天門和九洲池瑤光殿的感覺,仿佛穿越回了大唐,太美了”。

漢服愛好者在香山寺拍照

如今在各社媒平臺、各短視頻平臺,你很容易看到男男女女的古裝大片,有的化了《風起洛陽》劇中角色的仿妝,有的致敬喜歡的古人。隋唐洛陽城、洛邑古城、老君山等知名景點是出鏡率高的背景。

國風潮話題與洛陽相互影響,使得洛陽不再需要人有距離的瞻仰。

洛陽已成為年輕男女向往的國風之都,它不再低調,默默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這是古城源自傳統文化的自信,“回到唐朝”不是空話。

一座城市真正讓人記住和留戀的,永遠是獨特性,來自城市的歷史、歷代市民生活習俗的塑造,永遠無法被模仿被復制。無論你打造多少個歐式小鎮,開多少家咖啡廳,都無法復制一個洛陽城。

一座城成全一部劇,一部劇帶火一座城。不少青年人因《風起洛陽》或其他國風節目喜歡洛陽,有的已經來過洛陽。

(來源:城市畫報)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