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2009之中國外交——承擔大國責任,我們準備好了嗎?

抗住火炬傳遞中的風波,奧運煙火照耀了中國的夜空。不等中國人從觀賽的興奮中回過味來,他們的國家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主角,在全球的聚光燈下,古老的中國崛起了。
大國地位,帶來的不僅僅是全球影響和博弈實力,更意味著責任和義務,也意味著我們要經受更多的關注和挑剔。面對這些,中國準備好了嗎?中國還有哪些功課要做?

責任編輯:李小鳴

編者按:

抗住火炬傳遞中的風波,奧運煙火照耀了中國的夜空。不等中國人從觀賽的興奮中回過味來,他們的國家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主角,在全球的聚光燈下,古老的中國崛起了。

大國地位,帶來的不僅僅是全球影響和博弈實力,更意味著責任和義務,也意味著我們要經受更多的關注和挑剔。面對這些,中國準備好了嗎?中國還有哪些功課要做?

針對這個話題,南方周末特別專訪了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教授吳建民。

大國地位,也帶來對外關系的新變化;舊有的外交話題,諸如人權之類,還會帶來新的麻煩;而周邊的世界,也在發生變化,從而給中國外交帶來新的挑戰。

圍繞在2009年內,中國對美國、俄羅斯、歐盟和南亞關系的發展走向,南方周末不僅僅約訪中國的高級外交官、資深國際問題專家,也聯絡了國外的中國問題智囊,甚至外國駐華外交官。期待以多角度的觀察,多元的視角,帶給讀者多元的啟示和思考

中國還是配角嗎?

“中國已經從國際關系中的配角,成為主角”

南方周末:您能否用一句話概括中國的國際地位?

吳建民:中國已經從國際關系中的配角,成為主角。

南方周末:既然不是配角,成了主角,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看法有了怎樣的轉變?

吳建民: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角色的理解,經歷了4個階段:

1978年到1989年,是懷疑論。他們問:搞現代化搞得成嗎?

1989年到1997年,垮臺論。他們覺得中國會垮臺。

1997年,亞洲“四小龍”人仰馬翻,國際社會覺得中國頂不住,但是亞洲貨幣貶值的大浪在中國停止了,全世界因此對中國刮目相看,也提出了“中國威脅論”。

再到2006年,佐利克提出,中國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是美國政府經過認真考慮之后的提法,標志著“責任論”建立。

責任論和前三種論點有所不同,前面的三種看法中,總體上覺得中國是一股“禍水”。責任論則承認了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我們要看到這個變化,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在崛起,中國拉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這點全世界都不能不承認。

南方周末:角色不同,義務和責任也不一樣了。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中國的責任有哪些?

吳建民:首先,我們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很大的責任,中國好了世界好,中國不好世界倒霉。我們是聯合國的創始國,我們履行聯合國 憲章和幾百個國際公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