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著黃河種“藥”的人:一場洪水淹了“淘金夢”
新世紀農民的故事更具現代性。在崇尚現代產業的2010年代,人們從服務業、制造業轉投傳統農業,溯著黃河而上,憧憬靠種地發家致富。
最早在2003年那波山藥牛市中,已有種植戶實現每畝純收入一萬元,但直到現在,無論什么品種,每畝一萬元仍是比較理想的收益。
“山西省沒有一處國家級蓄滯洪區,因而也沒有制定省級蓄滯洪區名錄?!鄙轿魇∷麖d一名干部透露,該廳目前正在研究蓄滯洪區管理相關工作。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發自:山西河津、萬榮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11月26日,連伯灘,今年沒被淹的山藥種植戶豐收了,在用挖機收山藥。
山藥地租金跌了。
2021年11月下旬,河津市連伯灘本地人原國剛打聽到的價格是3000元/畝。而兩個月前,他一個朋友預訂下來年的地,每畝3600元。
這消息沒能讓原國剛開心起來。10月初,洪水淹了他的山藥地,十多天后水退了,山藥一直淤在地里。
鐵棍山藥長在地下一兩米深,黃河灘地下水淺,山藥泡在水里,開始變質腐爛。
11月24日下午,種植戶孫將軍給剛挖出來的山藥蓋上被子,以抵御黃河邊夜里的寒冷??諝庵杏泄傻乃嵛?,來自水浸過的山藥,大多露著白色斷口,表皮發黑。
正常情況下,連伯灘出產的鐵棍山藥表皮金黃,有著圓弧形的山藥頭,每斤收購價在4-6元。
比起原國剛,孫將軍家的情況要好一些,他指望搶救過來的山藥能賣到每斤2元。
但泡過水的山藥無人問津,孫將軍挖了幾畝地,一算賬,還不夠付工錢。
山藥不是連伯灘的傳統作物,早些年,當地農民主要種玉米和花生。大約在2013年,山東人來了,然后河南人也來了——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焦作、山東菏澤,都是有名的山藥主產區。
這里離黃河第四拐就一百來公里,汾河匯入黃河,形成了十多萬畝三角灘地,連伯灘在北邊,南邊是萬榮縣西灘。
黃河灘地適合種山藥,加上地廣人稀,土地容易流轉。山藥不可重茬種植,一塊地種過之后,得休息五年種點別的,魯豫主產區的可種面積因而日漸狹小,地租高昂,人們于是另尋他處。
如同舊時闖關東和走西口,漫長的年月里,中國農民早已習慣遷徙,以尋求一塊可供耕作的土地,而新世紀農民的故事更具現代性——在崇尚現代產業的2010年代,人們從服務業、制造業轉投傳統農業,溯著黃河而上,憧憬靠種地發家致富。
他們中有種了三十年山藥的老農,也有半路出家的新人,他們曾是理發師、工廠主、建筑工人。傳說中,一畝山藥,投資八九千,利潤七八千,這讓他們拋家舍業,離鄉背井。
2021年10月初,一些人持續十余年的西部淘金故事,擱淺在黃河灘上。汾河河津段迎來67年來最大洪峰,當地啟用黃河灘地蓄滯洪水。官方統計顯示,連伯灘總共10萬畝灘地中有4.5萬畝耕地被淹。南方周末記者在連伯灘和萬榮西灘接觸到的農戶信息顯示,兩地超過5000畝山藥地浸水超一周。
“上水”了
在連伯灘,2021年是個有盼頭的年份。夏天,沙地比往年濕潤,山藥長勢不錯,蔬菜價格上漲,今年的山藥收購價應該不錯。
9月中旬,山藥地已無需過多管理,外地種植戶大多回家過中秋節,待到10月中旬再回來收山藥。
平常的日子里,外地人大多在灘里搭著帳篷或板房,夫妻和成年子女住下種地,中秋節是難得的團圓時刻,他們回鄉看望老人和還在上學的孩子。
這是山東單縣小伙陳真和父母到萬榮西灘的第二年?;丶仪?,有收購商提出以110萬元的價格,買斷他的55畝山藥。所謂買斷,是指由收購商負責接下來的管理和采挖,種植者直接拿錢走人。
陳真估摸著,只需再等上一個半月,施上一次肥,每畝花1000元雇人采挖,就可以出土售賣,“今年好歹賣個150萬吧”。他拒絕了。
土地也愈發緊俏,下一年的地需在9月預訂,不少還要一次性付清租金。
河北保定人張杏然覺得租金已經高得有些離譜了,10月初,她決定轉戰陜西榆林考察。那里正成為連伯灘的下一站。
榆林也位于黃河沿岸,但當地其實沒有灘地。
“那里的山藥地長在戈壁灘上,我試過開車在一片山藥地里迷路了三個小時?!标愓娉Hビ芰?,他回憶,戈壁灘信號微弱,但當地政府為了吸引種植戶,特地在戈壁灘里建好板房,還打上了機井。
陳真每回都是去接單縣老家的山藥工人。這些同樣來自山東、河南的工人,與種植戶相交多年,相互信任——種山藥功夫都在地下,倘若工人偷懶,雇主很難及時發現。
拿挖山藥來說,雇主以開挖米數計工資,通常每米槽溝中會播下6-7顆種子,根據氣候和管理差異,能長成的比例也不一樣。
“熟悉的工人會把長成的山藥盡可能都挖出來,而不熟練的外鄉工人遇到不好挖的,可能會一鏟子捅進更深的土里藏起來,省了功夫,工錢照領?!标愓嬲f。
今年陳真也約好了工人,等到11月中旬,他們還是從榆林來,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