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之味:一碗粉里的世界與人生
民以食為天,各地食物都有各自的特點,廣西美食中,能貫穿南北并延伸至全國的,是米粉。桂林米粉聲名久遠,柳州螺螄粉近年風生水起,而這只是其中一二味,廣西米粉的交響曲里,聲音層次豐富。這是一次廣西米粉之旅,為的不只是理解廣西一地一食,更是理解人與米粉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在疫情之下,對“食”的思考更為重要。食物里有觀念,有世界,有人生。
發自:廣西、北京
責任編輯:周建平
北部灣:海邊的米粉店
在北海潿洲島盛塘村,目光越過成排的長椅,望出門外,可以看到對面店鋪上“螄粉”兩個字,“螺”字被榕樹的茂密枝葉所遮蔽。榕樹已有幾十年光景。在此位置,不只種過一株榕樹,海風的狂暴程度決定了樹齡。
黃姐坐在螺螄粉店收銀臺前,有些百無聊賴,大風黃色預警已經讓北海與潿洲島之間的客船停運,游客寥寥。黃姐是盛塘村人,說客家話。他們的先祖是廣東福建交界之處的客家人,清朝同治年間開放海禁后,他們隨法國傳教士上島墾荒,延續至今。
11月1日,黃姐和回島的親人一起去掃墓,他們去往潿洲島的東岸,修葺墳墓和獻上鮮花?!坝袑iT的船去接他們回來掃墓,因為人太多?!秉S姐說。
黃姐在今年回到島上,島上店員工資普遍在四五千塊一個月,北海同樣的工作,工資兩三千塊,少了整整一半,因為島上“什么都貴”。黃姐所在螺螄粉店所用食材,大概除了熬湯用的海螺和作為配菜的皮皮蝦,都是海運而來。黃姐幾乎不吃螺螄粉,她早餐喝粥,口味近粵菜的清淡。但螺螄粉的酸辣之力在這些年席卷了南北。此時,一位北海本地人進店,用白話說,“來碗螺螄粉,要超辣的?!?/p>
小林米粉店位于潿洲島南灣街,也許是廣西最南邊的米粉店。南面的窗戶可以看到大海。入夜,漁船閃爍著紅綠色燈光,在海灣里???,等待大風過去。這幾天退潮早,許多人沿著露出的海路,去豬仔嶺趕海。鱷魚山將海灣半抱。東南邊有斜陽島,但島上沒有飲食店,秋季至春季,會有布氏鯨出沒海面,噴出漂亮的水花。
米粉店的“小林”,更多的是指弟弟林斌楊。哥哥林軍楊來潿洲島當兵,退伍后留在了島上。弟弟林斌楊從老家柳州鹿寨來到島上,開了米粉店,弟弟是主勺大廚。店里餐牌上,排最前面的是柳州螺螄粉,然后是桂林米粉、老友粉、豬腳粉……在開張的2013年,螺螄粉還沒有為島上居民和游客所熟知??腿藭f粉好臭,但捏著鼻子也想吃。有客人說不要酸筍。小林說,好。但還是放了。問客人,還臭沒?客人說,不臭了?!澳憧?,這就是心理作用?!?/p>
在潿洲島,小林用礦泉水泡酸筍。他會想起在鹿寨鄉下,用山泉水泡的酸筍。在老家,差不多家家都泡酸筍,他們把酸筍叫“筍果”。小林柳州口音的普通話里,有方言才能表達的精確。比如他說到炸鍋燒、炸扣肉、炸豬腳,用了“貓”(音)這詞,就是“凸起”的意思。都是炸,但這三樣食材“貓”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軟硬度也不一致,這需要廚師去把握。小林米粉店像是微型的海邊米粉博物館。這里幾乎囊括了大部分廣西米粉的種類。這意味著每天早上,小林需要做更多的準備。早上,他的父親和哥哥在幫忙用油鍋炸叉燒和鍋燒。妻子和嫂子在配各種粉的菜。一家人都在忙碌中開始一天。
清早,一位上學的小孩頭一個來吃粉,他點了叉燒螺螄粉。店里有多種搭配。島上有許多外來人口和游客,需要眾多口味。
北海人七哥在島上搞科研,他幾乎每天都來吃粉,“簡單方便”。他最愛螺螄粉和老友粉,還有豬腳粉。廣西沿海一帶,更具本地特色的米粉是豬腳粉。七哥說,豬腳能補充一天的營養,尤其是腳力??亢V?,腳力很重要,腳力好,才能避免風濕,才能在風起浪涌的海灘和甲板上站穩。
11月8日,潿洲島三年一度的媽祖節到來的時候,島外來客更為稀少,更多的是當地村民參與和觀看。媽祖節最后一天晚上,天后宮前,眾人赤腳在炭火上行走,驅邪求福,令人嘆為觀止。我問旁邊同觀此景之人,如何做到?旁人說,海上人常年赤腳在甲板上行走,腳底板生了厚厚一層繭。但親眼所見光著腳板蹚火而過,仍覺不可思議。我想到了腳力。
媽祖節活動之長,更是對體力的考驗。我在凌晨3點被旅館窗外的鞭炮聲和鑼鼓聲叫醒,島民凌晨1點集合,3點就開始媽祖出游活動,幾十條村的村民以不同表演形式行走,直到晚上11點才結束,整個過程超過22小時。
9級大風更多顯示在海面上,吹至島上時,已經減弱許多。小林并沒有關店停業,他覺得這沒什么。在島上行走的人群似乎也不擔心。天氣預報有大風大雨,實際似乎并未如此,只是天氣變冷。到11月8日晚上11點鐘,島民在漫天煙火下的“滴水丹屏”完成最后一站巡游時,仍然如凌晨3點時那般精神抖擻,臉上表情幾無變化。
客人稀少的下午,小林問我,你知道我吃過最貴的青菜是多少塊一斤?15塊。2014年的潿洲島,因為創歷史紀錄的17級超強臺風威馬遜,數千間房屋被損毀,上萬人受災,被拔起的樹木不計其數,船只停航,島上停水停電,物資緊缺。那是島上這些年來最難渡過的一段時間。許多島民回憶起來如同噩夢。
小林米粉店里加青菜是5塊錢,是島外兩倍還多。物價、房租和人工都高。疫情讓生意不好做,但小林愿意堅持。他喜歡美食并有烹飪的天賦。他想著創新,比如研制一款海鮮粉,他看中漁民能夠持續供給的明蝦,但最終的設計構想還未成形,“時機未到”。
偶爾回到柳州,小林會去嗦粉,他骨子里喜歡米粉。他會吃自己做的米粉?!坝械拿追鄣昀习宀怀宰约旱昀飽|西,你說為什么?”螺螄粉講究湯底。他和家人吃晚飯的時候,鍋里的螺螄筒骨湯就已經在熬制。他用小石螺,味道比田螺更好。螺螄需要從島外運來。他也試圖在島上丟荒的田地里養一些螺?!巴锢镆蝗?,就會發?!睄u上到處都是丟荒的田地。
這里看不到風吹稻浪的景象。小林問兒子,米從哪里來,兒子說,米從鍋里來。他想著有機會帶小孩回老家農村看看稻米,這是米粉最初的形態。
農業從事者在這里少之又少。往年島上有糖廠的時候,農民會種甘蔗。糖廠沒了,種香蕉,但香蕉的收購價格太低,再加上海風難以預測,而狂風能讓整島香蕉樹倒伏,香蕉也很少有人種了。香蕉喂了雞,稱香蕉雞,成了一道菜品。島上曾經有海豬,在海邊吃小蝦小蟹小魚長大。為保護環境,海邊也不給養豬了。甚至養雞的權利,還是居民強力要求,才得以保留。
豬肉從島外運來。島上賣豬腳粉的店并不多?!俺杀咎?,我們賣豬腳粉不賺錢,基本是平本?!绷周姉钫f。他負責管店里財務。每天,林斌楊為店里準備大約20個豬腳,用香茅草穿著鹵制。吃米粉時,將香茅草從脆口的豬腳皮上抽出,有某種難以言說的“治愈”之感。
如果用一種米粉代表小林米粉店,我覺得是豬腳螺螄粉。小林兩兄弟來自柳州,他們的妻子都是潿洲島本地人。這款米粉結合了柳州和北海風味。林軍楊的妻子健談。她記得幾天之內來店的客人,每次在哪張桌子吃什么粉,她都知道?!巴鈦砣丝趲映岳?,本地人不吃辣?!彼f,“小時候吃河粉,放點豬肝、瘦肉、青菜和蔥,加黃豆做湯底?!?/p>
小林米粉店是島上最早做螺螄粉的店,現在島上多出了十幾家螺螄粉店。小林覺得,是柳州人開的店,他才會在意一下?!罢娴闹挥斜镜厝瞬艜朗裁词钦诘奈兜?,這需要時間?!彼J為自己在島上做螺螄粉,沒有什么競爭對手。他不太吃袋裝螺螄粉,覺得那里面沒有時間的概念。在自己的粉店,他會根據天氣冷熱程度改變湯底的濃度。天氣熱就淡一些,天氣冷就濃一些。粉里有四季輪轉的氣息。
媽祖節的活動在持續,小林在米粉店門口掛上了生菜和紅包。舞龍舞獅的隊伍會來,搶青搶紅包。按照習俗,需要向龍獅隊撒錢,這些錢會成為媽祖廟的經費。小林說,過年也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在老家也看不到了。他喜歡這樣的景象,這讓他想起過去,就像有柳州人來到島上,吃了他的螺螄粉,說,想起小時候的味道?!跋肫鹦r候的味道”——幾乎成了衡量一家米粉店口味的最高標準。
回到潿洲島的黃姐,在自己的螺螄粉店里,也向我回憶起過去。她會說起小時候島上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牛車。她會說起嫁到東興去,她在東興好多年,在那里開始吃米粉。
在防城港東興,最有名的米粉店是越南雞粉。而賣越南雞粉最有名的是華姐雞粉店和三姐雞粉店。雞粉從越南而來,而越南人也吃豬腳粉。邊境上的往來,讓飲食文化互相交融。因為疫情,東興的口岸已經關了快兩年。華姐雞粉店有越南員工,去年回越南過年,現在還沒能過來。三姐雞粉店的米粉原本是越南的米粉廠供應,以前供應商每天來往北侖河好幾趟,現在,他們只能用本地的米粉。
三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