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千年遺產:王安石和“熙寧新政”

在一場和“天下流俗”的孤獨戰爭中,王安石幾近眾叛親離。

在歷史的吊詭中,他無意中也成就了他的朋友兼政治對手們的歷史遺產,其中最杰出者當屬司馬光、蘇東坡。在被他驅逐的日子里,一個完成了史學巨作《資治通鑒》,一個則以個人的命運多舛成就了“詩家之大幸”。

今年是王安石誕辰1000年。他的功過成敗和精神人格,依然是1000年來以國家和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政治家、有識之士一份復雜而沉重的精神遺產。

發自:南京、杭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五月的南京,黏糊潮濕。

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我打著傘,按手機上百度地圖的顯示,來來回回兜了幾個圈子,才摸到清溪路附近的半山園。園子被一所軍事指揮學院的圍墻圍著,門口有崗哨。經問詢,得知:普通來訪者需持單位介紹信向學院政治部提出申請,經批準才能入內。

我沿著圍墻繞了一圈。悻悻而去。

在鐘山腳下的半山園里,這位歷史上最富爭議的北宋政治家在此度過人生的最后數年,讀佛經、作詩、撰寫一部有關字源學的著作。在孤寂、清冷的日子,他最大的快樂是偶有老朋友來訪。

元豐七年(1084),因新黨羅織的“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蘇軾去看望弟弟蘇轍,隨后取道江寧,和一位友人一道拜訪了王安石。

經歷了宦海浮沉后,這一對政見不同的老朋友相見后十分融洽,彼此打趣,談佛論書,寫詩唱和。在王安石鼓動下,蘇軾甚至還動了在金陵置地的念頭,在和詩里暢想著兩人一起拄杖從游、終老于鐘山之下的夕陽之景。

此時,這兩位已體嘗人生百味的老友都沒預料到:兩年后,還有更加心碎和坎坷的命運等待著他們。

千年際遇——“上與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

大宋王朝治平四年(1067)正月,在江寧為母守喪的王安石得知來自汴京的大噩耗:在位僅四年的宋英宗駕崩,19歲的太子趙頊登基,是為宋神宗。

新帝即位后,一連串的浩蕩皇恩接踵而來:初是授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他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并召他盡快進京待命。熙寧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命攜家眷來到京城。

得知他到來的消息,年輕的宋神宗十分興奮。

▲宋神宗趙頊  圖/Fotoe

早在他還是潁王時,就經常聽韓維和其弟韓絳夸贊王安石的才德與見識。當時,韓維在潁王府里任記事參軍,每說出一種見解時,都會加一句“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等趙頊被立為太子,韓維干脆提出讓王安石來代替他在太子府的職份。

說起來,韓維和王安石有姻親之私誼。但在汴京,王安石的賢名、學識和才干早已流傳開來。自仁宗朝起,歐陽修、韓琦、文彥博這些朝中元老都幾次三番地向朝廷舉薦這位做派與眾迥然不同的人物:譬如多次竭力辭去“清要”的京官之職,寧愿外放到地方上去做干實事的地方官,而且每到一地都政績卓然。

這讓求賢若渴、期待有一番大作為的神宗對王安石充滿好奇,非常想見到他。登基之后,他迅速降旨,任命在江寧守制的王安石為江寧知府,不久又召他入京擔任翰林學士。

▲王安石像,出自清代畫家上官周繪制的《晚笑堂畫傳》  圖/視覺中國

熙寧元年四月,這一對君臣終于相見。曾公亮曾在神宗初年任副相,后被蘇軾責備未能扶正朝廷,曾以非常復雜的心態說:“(皇)上與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p>

一見到自己傾慕已久的人物,神宗急切地問道:那我下面該做什么?王安石回答說,“擇術為先”,實際上是否定了宋王朝現行的政治措施,提出要有新的治國方案。這讓神宗驚訝萬分——大宋的歷代祖宗守江山已有百年,這百年間國家大致太平無事,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王安石沒有立刻給予回答,而是在退朝后給神宗上了著名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在該札中,他首先回顧從宋朝開國以來的歷史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的作為,然后對在位最久的宋仁宗進行了詳盡的點評,先贊美了他敬畏天地、寬仁恭儉。隨后話鋒一轉,尖銳地指出仁宗朝在朝政、官員考核選撥、農業、軍事、財政方面存在的種種弊端。

他剖析原因:仁宗朝夕不過是和宦官、女子相處,在朝堂上和“有司”討論一些瑣碎問題,所以“未嘗如古大有作為之君”,沒有和有學養的士大夫探討真正能造福、安頓天下百姓的“先王之法”。所以皇帝自己雖然過得節儉,也沒見天下百姓富裕;為政“憂勤”,國力也不強。所謂百年“天下無事”,只因為遇上夷狄沒有大的進犯、加上沒有旱澇天災的“天助”,而在這“百年無事”之下隱藏著種種危機。

進而,他指出“天助”不可靠,千萬不能再茍且偷安。所以,他以輔助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自許,向天子辨明國勢,希望宋神宗繼承先祖們未完成的功業,做一個真正大有為的君王。

王安石對仁宗朝政事、作為的一番犀利的明褒實貶,擊中了少年天子隱秘的心事。

他的父親、英宗趙曙并非仁宗的親兒子。因為仁宗遲遲沒有子嗣,在大臣勸說下,挑選了濮王第十三子,帶入宮中交由曹皇后撫養,并給他取名為“趙宗實”,后賜名更為趙曙。但仁宗內心一直渴望后宮能誕下自己的繼承人,所以遲遲不肯立趙曙為太子。這讓趙曙的處境十分危險微妙,終日心驚膽戰,精神上極度壓抑。

等登基為帝,趙曙不久便和養母、仁宗的皇后曹太后失和,隨后又為尊自己的生父濮王為“皇考”還是“皇伯”,引發了一場最終釀成重大政治危機的“濮儀之爭”,宰相韓琦、歐陽修、司馬光等朝中重臣全部卷入。在位四年中,他一直受精神疾患的困擾,年僅34歲就含恨而去,根本來不及證明自己是真正的“天選之子”。

▲韓琦  圖/視覺中國

如今,他的嫡長子要用大有作為之“功績”,為自己和父親向天下證明一件事——他們是大宋皇位不折不扣的合法繼承人,是大宋列祖列宗的榮耀血脈。

是年,神宗20歲。王安石時年46歲,年富力強,正是政治家的最好年紀。

沉默的“萬言書”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王安石就曾上呈過一封暢談改革方案的“萬言書”。

嘉祐三年(1058),37歲的王安石回京擔任三司度支判官。隨后,他給當時在位的宋仁宗上呈了一篇雷霆萬鈞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在“萬言書”中,王安石全面分析了北宋王朝當時的情況,指出國家積弱積貧、內外交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法度”,而他認為要扭轉這種局面的唯一辦法就是“改易更革”,也就是進行一場大改革。而要實現改革,前提條件是選拔任用有革新思想的人才。他隨后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進行人才教育、培養、選拔的政策、方法,并認為應該擯棄“無用之學”,把儒生們鍛造成為文武全才,以適應國家改革圖強的需要。

王安石所謂的“法度”,具體指國家政權范圍內的各種治理和規范,特別是法令、政策、方針、措施的制定問題。他認為要改變現有的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同時又指出,今天距“先王”的時代太過遙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已經大不同,要想使每項法度都合乎“先王之政”是很難的。因此他提出,只要能符合“先王之意”,就能達到“先王之政”,所謂“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己合乎先王之政矣”。

宋史權威、學者鄧廣銘先生由此一語中的地指出:王安石想做的,其實是“托古改制”。

這部洋洋灑灑的萬言書充分展現了王安石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說理才華,氣暢神通、理據飽滿詳盡,是后來“熙寧新政”的綱領性文件。但是,上呈到仁宗之后,石沉大海,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沒有人知道仁宗皇帝看到這洋洋萬言有何感想。但必須公允地說,他絕非一位昏庸無為之君。

2020年大熱的歷史劇《清平樂》第一次給了仁宗一個高光時刻。事實上,盡管光芒經常被歷史上那些雄才大略型帝王所遮蔽,趙禎還是開創了被史家概括為“仁宗盛治”的時期。他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由元朝組織撰寫的《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壅\無愧焉?!?/p>

到親政的第十個年頭,宋仁宗做了一次大膽的努力。此前幾年里,宋王朝爆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