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解讀碳中和①丨技術準備好了,市場呢?

碳中和行動的“先立后破”。

責任編輯:戴春晨

編者按:

2021年,極端的暴雨和干旱顯示氣候變化的威力,也告訴我們城市生活沒有那么美好。

面對全球最大的環境威脅,中國許下碳中和承諾,也為城市發展套上緊箍咒:GDP與碳排放脫鉤。這將掀起一場城市變革,一場改變每個人生活的變革。

抓住碳中和“元年”的尾巴,唯一的城啟動“城市韻綠”欄目。我們關注城市的碳中和行動,發掘政策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觀察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2020年9月,我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時之間,全社會掀起了一股碳中和的熱潮。

會議碳中和了,商場碳中和了,互聯網企業也要碳中和了。其中多少是名副其實,多少是公關行為,看客難以分清。

但最起碼表明,碳中和這事,深入人心。不管懂不懂、是不是,碳中和這個熱點值得“蹭”。

要知道7年前,我國就提出了碳達峰的目標,但當時大部分企業沒把氣候行動視作“企業責任”,在社會責任報告里也沒有碳減排的一席之地。

而從2021年來看,2030年、2060年就是不遠的未來。不到10年內,先實現碳達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經濟增長不再以增加碳排放為代價;緊接著30年內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這個時間窗口遠短于歐美國家,與此同時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還要再邁上新臺階,挑戰之艱巨不言自明。

箭在弦上如何發?

對此,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近期圍繞我國碳中和目標及城市的氣候行動,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王燦主要從事氣候變化經濟學與政策、環境—能源—經濟系統分析、低碳技術與政策綜合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燦用四個字概括碳中和行動,“先立后破”。

“我們要先立足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產業結構,再由市場競爭逐步把原有的高碳排放淘汰掉?!痹谕鯛N看來,碳中和之路其實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這個目標也沒有那么可怕?!疤贾泻湍繕瞬⒉皇切枰嵏残缘募夹g創新才能實現的目標,實現碳中和的主要技術已經存在了?!蓖鯛N說。

目前,部分碳中和技術仍在研發階段,部分有待推向市場,部分已應用于日常生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