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叫“某某家的”
責任編輯:曹財林
2021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的“歸來”。煙火氣在消殺藥水淡去后歸來,孟晚舟在中國紅的簇擁下歸來,被拐少年在期待與淚水中歸來……我們始終未被潮水改變方向,短暫脫韁的生活,也逐步回歸到正常氣象。
也是這一年,我們在洶涌怒海里,趁勢而上。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之際,經濟回暖的鄉村呈現出種種變遷,蟄伏深流之下的各方面意識,隨著解凍后的春水,次第歸來:家庭中隱去姓名的女性,在新型電商經濟模式下,帶著“她”力量,重回生活主場;鄉鎮里留守的少年,通過一次次閱讀公益項目,重新尋回文學與成長的連接;飛出小鎮的“候鳥”青年,一刻也不曾忘卻故鄉親人的守望,共同期待著歸來的那一天……
山鄉在時代浪潮里發生著劇變,所有人都在靜候一個萬物歸來的春天。冬去春來之際,我們發布《歸來便是春天》系列文章,帶你感受那些溫暖的力量。
寧夏以北,大漠無垠。
沉靜的賀蘭山,以重疊綿亙的山體環抱著銀川平原,切斷荒漠,阻擋寒流,與九曲黃河一起,守護著這處“塞上江南”。距離銀川市區50公里處,沃土孕育出一個擁有美好名字的小縣城,喚作“永寧”,呼應著這份恒久的守護。
“十二五”生態移民項目實施以來,永寧一直作為適宜生活的區域,吸納著從西海固遷徙過來的移民。在過去的三十年間,陸續有4萬多名移民在永寧下轄的閩寧鎮安家,參與到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被搬到熒屏上,成就了《山海情》;有的故事留在閩寧鎮,開啟屬于每一個人的新生活。
不再囿于爐灶、炕頭和孩子
“寧夏住著天下人?!?/span>
徐美佳是長在寧夏的女娃。六十多年前,她的父輩響應國家號召,從浙江支邊寧夏,從此在西北扎下根。在寧夏,像她這樣的外省支寧后代不少,幾茬風雨輪換,水土米面養育出的,都是寧夏人。
相同的基因在血脈里傳承,敢拼,能折騰,大學畢業以后,徐美佳一直有主見地追尋想要的工作與生活?!笆濉鄙鷳B移民如火如荼時,她是大學生村官,當過扶貧干部,階段任務結束后,她也開啟了新征途。蹚出寧夏,去往青海做旅游類創業,手把手教茶卡鹽湖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運營線上民宿,兜兜轉轉,2019年8月,她選擇回到閩寧,通過電商直播創業,又一次將自己與扶貧工作關聯在一起。
對于徐美佳和她全新的電商品牌來說,閩寧鎮是一切開始的地方,2012年她和固原隆德縣的老鄉們離開荒蠻貧瘠的故土向下遷徙的目的地,就是閩寧。那是平原上一塊獨立的綠洲,一切都是新的,亮堂的,時隔7年后再次來到閩寧,她還是會被吸引。
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閩寧鎮原隆村廣場旁廢棄的那座農貿市場被改造成一個“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徐美佳和她的伙伴們搬了進去,通過一根根細長的網線,經由發達的交通運輸網,把寧夏為人稱道的各類特產,送出來。
“閩寧禾美”是徐美佳深思熟慮后想出的品牌名稱,“禾”代表農作物、土特產,“美”的既是物,也是人。徐美佳帶回來的是一支純女性創業團隊,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周邊村鎮的少數民族留守婦女。為了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招聘門檻人為地降低了很多,盡管員工整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接觸下來,徐美佳時常被這些女性身上的力量打動。
電視劇《山海情》里打動萬千人的“水花”就生活在閩寧鎮里,在政策春風將生活掀起變化之前,嫁人、生孩子、服侍家中老人、拉扯孩子長大,再盼著孩子們長大、嫁娶,便是“水花們”的命運循環:家庭的重擔從年老的水花手里遞給了年輕一代的水花,她們的世界囿于爐灶、炕頭和娃娃。但是,在鄉野里生長出的女人,總有足夠的韌性,她們身上同時兼具著細膩柔軟和勤快堅毅。
▲打單、發貨、裝車,原隆村的女人們從留守婦女成長為“一條龍”熟練操作的女工,頂起家庭經濟的半邊天。(攝影:順子)
成噸的貨物被集散卡車送到閩寧,然后再被加工打包,裝車送走,其中的裝卸工作,幾乎全由這群女人完成;土特產選品時,充足的生活經驗早已教會她們如何一眼識別貨物的好孬……樸實、麻利,褪去最初的膽怯以后,交代給她們的工作總是能如期完成,生活給到這些女人的甜頭不多,遇上一個她們會抓到手心里,攥緊。
重回閩寧鎮,從下定決心到成立團隊,徐美佳只花了十天,命運將她的祖輩帶到寧夏,又將她帶回這個扶貧初心起始的地點,一紙招工告示的貼出,命運再一次把她與一群女人聯系在一起。
26歲的馬燕看到那張招工宣傳時,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在此之前,她去過最遠的地方是銀川。2012年從山上移民下來后,全家人從土屋住進磚房,日子從表面上看好起來,但馬燕比以前更不愿出門了,沒上過幾天學的她,生理性地畏懼著這座陌生的城鎮,從嫁人成為媳婦,再到生完孩子變成媽媽,如果不是丈夫微薄的薪酬無力支撐捉襟見肘的家庭,馬燕完全想不到她的人生還需要走出家門,去成就自己的另一種身份。
2019年9月,“閩寧禾美”電商車間線下業務成交第一單,命運的齒輪開始運轉,將全新的生活體驗,帶到閩寧鎮這群女人面前。
另一種生活
見過世面的徐美佳也有傻眼的時刻。
故地情懷加上當地各類招商政策的扶持,很快讓她萌生一種“大干一場”的豪情壯志,然而,勾勒出理想藍圖有多么輕松,搭建起現實團隊就有多么困難。在“電商和扶貧,怎么看,怎么不搭”的質疑聲中,徐美佳高薪從北京杭州挖來運營人才,但往往剛邁出一小步,就不得不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氣候、水土、生活條件和習慣,種種原因讓她不得不承認,情懷撐得起她,但留不住別人。
她要經營的是一家無法通過郵件、文字發送通知告示的公司,所有的訊息傳達只能依靠語音?;鶎訂T工還在跌跌撞撞地認讀識字卡片,笨拙地依照圖示操作電腦的復制粘貼,一茬茬的專業人才,板凳還未坐熱就迫不及待地離開,到年終結算的時候,四位合伙人攤開賬本一看,無賬可算,其中兩人無奈之下,決定撤資。
這完全是徐美佳理想對立面的一種生活,疫情一來,本就不算景氣的線下業務全線崩塌,她失落過,也迷茫過。父輩們當年一腔熱血從富饒的江浙來寧夏支邊開荒,想必咬牙扛下來的,也是類似的沮喪。但徐美佳沒有走,她比父輩們幸運,電商直播的風吹到了賀蘭山,被巍峨的山體留在了閩寧,徐美佳從中看到了一條出路。
“巧媳婦直播團”是被推著坐到主播臺前的,在磕磕絆絆地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講出“歡迎來到巧媳婦直播間”這句話之前,她們是團隊中的清潔工、分揀員、庫管員……十多位原隆村的當地媳婦,從2020年4月1日第一次直播開始,就搭上了生活的快車,一往無前地抬頭奔跑。
▲“巧媳婦”直播團隊每天最開心的事情,一是打開直播間,向消費者推介寧夏特產。(攝影:順子)
和徐美佳不同,她們的新生活,從走出家門,來到扶貧車間的大門的這一刻,便已經開始了,徐美佳在困境中掙扎的每一小步,都是她們命運轉變的一大步。
直播團里的擺西彥,22歲嫁人后就被窯洞里繁重的勞作占據了全部的時間,外出務工的丈夫因工傷失去勞動力后,她不得已離開才一歲的孩子,到50公里外的工地里搬磚、刷墻,一年中團聚的日子,屈指可數。家門口有了就業機會,她迫不及待地跑回來,沒上過一天學的她,在這里從識字開始起步,然后認識電腦、智能手機。個體蛻變的征兆來得并不算快,但總有一些東西,來得更明顯,更直接。
站上了風口,產品給力,屢屢受挫后,這支娘子軍硬生生地憑借一股韌勁和真誠,從直播的紅海里闖出一條門路,直播間的人多了,成交量也漲起來了。玉海村的蜂蜜,園藝村的西紅柿、葡萄,原隆村的山羊奶,福寧村的火鍋底料、羊肚菌,經由電商扶貧車間,通過線上線下賣貨的形式,發往全國各地。旺季每天15000件快遞,淡季一天也有近4000件快遞的穩定業績,意味著這個車間的女人們,薪酬水平已經可以達到平均3000元以上。
▲女工們正在打包貨品(攝影:順子)
擺西彥曾經最害怕的就是帶孩子趕集,琳瑯滿目的商品映在孩子充滿渴望的眼睛里,總是讓她特別難受,天真的孩子因為要不到的東西而哭鬧,刺痛她的不是這種尷尬的場面,而是身為一個母親,哪怕商品再廉價,她也無法為孩子單純的愿望掏出一分錢。2021年的春節,擺西彥給孩子老人買了新衣服,還買了以前沒吃過的新鮮水果。
“榴蓮30元1斤,我買了個6斤的,老人和孩子吃得很開心?!?/span>
婚后留守家庭的馬燕,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她會給丈夫打錢。19歲嫁人以前,她的生活靠父母,19歲嫁人以后,她的世界依賴丈夫,回想過往的生活,馬燕覺得自己是混沌,仿佛“失憶”,渾渾噩噩能過一天是一天,她有一個小女兒,和大多數當地婦女一樣,她為女兒做的最好的期許,是喜樂長安,找到一個疼愛她的丈夫。
但是跟隨徐美佳一起見過更大的世界以后,她們發現自己身上,還有比賀蘭山還要厚重的責任,在從物質上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以外,她們第一次關注起孩子的教育。
車間的工作時間,無條件滿足著女工們兼顧家庭的需求。直播最佳的晚8點到10點,白天精致干練的主播們回歸為主婦,與孩子一同學習,有能力的,還會輔導作業,久而久之,團隊里將近一半的人,愿意拿出1/3的月薪,送孩子去鎮上學習更多的知識。
“我的人生失去了很多東西,但現在我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不想她的人生有遺憾”,女兒喜歡跳舞,馬燕毫不猶豫為她報名,現在她不再只盼望她嫁人,如果可以,她希望女兒能夠走出寧夏,去看一下那個她沒能看到的世界。
她知道,在閩寧這片小天地以外,還有很多類似徐美佳這樣的女性,正在過著一種全新的生活。女兒還在長大,候鳥要飛走,但一定會回來的。
以她的名字呼喚她
“閩寧禾美”接下來走的路,很穩,也很幸運。
疫情之前,泥濘中掙扎的徐美佳,接到過政府幫扶的訂單,疫情之后,飛速發展的直播行業讓她們迅速爬起,一步步抓住機遇,去年“雙十一”之后,光是向電商平臺頭部商家供貨,每天就有6000多單,借由線上電商平臺的官方曝光和流量支持,2020年全年營收突破600萬元大關。
2020年秋天,拼多多的工作人員來到寧夏,與當地政府聯合開展電商培訓,與“閩寧禾美”牽上了線?,F在的“閩寧禾美”已經有了兩個電商車間,一個依靠“多多買菜”業務運轉的物流車間,總計員工一百余位,目前共安置原隆村移民員工52人,90%為留守婦女,她們平均學歷只有小學,但平均月工資在2400元以上。
文化程度低、保守,閩寧鎮的留守婦女內心底色是自卑。在徐美佳眼里,這群曾經怯懦的女人,正在發生耀眼的蛻變,照亮了她們被命運綁在一起的生活。做電商創業,徐美佳的本質是一個創業者,員工的進步為她的事業帶來長足的發展,但工作之外,徐美佳也是女人。她可以關注到那些同為女性的員工們,更為細膩、更為深層的價值需求。
開工第一個月結算工資的時候,徐美佳發現打出去的錢,一大半都被原路退回,去銀行了解情況后她發現,那些收不到酬勞的女人,提供的銀行卡上要么對應的是丈夫的姓名,要么對應的是公婆的姓名。徐美佳有點哽咽,她很難不去動容:一個全身心投入家庭的女人,活到三十歲,竟然沒有一張屬于自己的銀行卡。
徐美佳后來做了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她收集了團隊成員的信息,統一為她們辦了嶄新的銀行卡,在發工資的那一天,鄭重其事地將薄薄的卡片,親手交到每個人的手上,告訴她們:“從今以后,這張卡里的錢,全部屬于你們自己,這是你們可以自由支配的勞動收入?!?/strong>
家門口的工作帶給她們的收益,遠遠比穩定的經濟收入要多。2019年以前,馬燕唯一會寫的兩個字,就是她的名字,這是她跋山涉水去上了幾天小學后,僅能記住的“知識”,但她很少寫,一來寫得難看,二來用得也不多。做女兒時,她被稱呼得最多的是小名,當了媳婦以后,她的代號就成了“xx家的”,“馬燕”兩個字,準確來說,是2019年她來到車間后才開始被“啟用”的。
“起初聽到別人這么喊我時,我會一愣,反應不過來,”這種體驗讓馬燕覺得很好玩,也很欣喜,“感覺好像是出來工作以后,我才被給了這個姓名”,比起以前的那些稱謂,她喜歡被喊作“馬燕”。
▲主播馬燕在推介寧夏特產(攝影:順子)
這樣的“馬燕”在丈夫眼里,仿佛變了一個人。車間的工作時間并沒有影響到妻子對家庭的照顧,除此之外經濟情況好轉,孩子們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位年輕的男人很感恩。他全盤接受著妻子的變化,看著她學習化妝,開始擁有自己的妝容和穿衣風格,昔日因養家疲于奔命的男人,在妻子成長的間隙里,喘出一口氣。
家庭內部的“權力氣場”悄然發生變化,這不是馬燕家的個例,而是整個車間里的共性。在車間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和職位,新的身份將她們從婚姻這種單一的社會契約關系里解放出來,盡情探索著個人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在今后的每一次需要署名的重要時刻里,她們都將緊握筆桿,一筆一畫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在這個女性力量不斷散發榮光的大時代里,和那些通過不懈努力找回自己姓名的女性一起,寫就屬于她們自己的故事。
2021年12月2日,新電商拼多多發布了《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報告顯示,在拼多多平臺上,90后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在“新新農人”的群體中,女性占比超過了31%,且依舊呈現著上升趨勢。經濟多樣性的發展讓彼時沉默的鄉村女性找到了新的道路,在脫貧致富的攻堅戰中,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決心。更多的“馬燕”從家庭的生產資料中解放出來,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資源價值,不斷覺醒的女性意識,正在讓傾斜已久的兩性天平,努力回歸到平衡狀態。
命運將徐美佳帶回閩寧,讓她像父輩一樣以飽滿的熱情融入這片土地,啟發并改造著當地女性。她手把手教員工們認字和使用電腦,帶她們出差、團建、看外面的世界,教會她們如何遵從內心意志,支配自己的收入,引導她們樹立起正確的親子教育觀念。上一次來到閩寧,徐美佳帶過來的是一群對新生活既忐忑又期待的移民,這一次歸來,徐美佳和她的姐妹們,一起等到了女性扎根鄉村建設的春天。
電視劇《山海情》熱播以后,徐美佳和她的“閩寧禾美”有了新的使命,直播團的姐妹們組建起“水花服務講解隊”,接待一批批前來參觀打卡的游客,“水花們”租下了車間后面的農家小院,讓游客品嘗風味美食,車間還成立了創業超市,為更多的“水花”提供就業平臺……
▲車間里的女性員工努力地掙下一份新生活(攝影:順子)
徐美佳談及下一步的發展規劃時,始終是信心滿滿。有人問過徐美佳,她憑什么有信心能啃下電商扶貧的這只螃蟹?徐美佳想過,大概是因為她在和閩寧鎮的女人們一起,努力地掙下一份新生活。
這一回,她不再擔心有人離開,因為她們已經開始稱呼車間為“我們家”,外面來的人可能會走,但是這群了不起的女人,根都在這里。一次次種下希望,熱切地等待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