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狀元”出衡中記
把狀元作為方法,是劉嘉森在考場獲得巨大成功后,用慣有的思維計算“成功”概率,并作出自己認為成功概率最大化的選擇。而他逃離“衡中模式”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是在輸出這種模式。
發自:天津、衡水、涿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15年高考后,作為衡水中學文科狀元、河北省文科高考第二名,劉嘉森如愿進入北京大學。從“高考工廠”脫穎而出,緊接著被扔向另一起跑線,從校園到職場,迎面而來的是“更大的衡中”。
他嘗試了同齡人鮮少走過的路——成為“職業狀元”。他寫書,出版《心的力量》講述在衡中的學習方法與心路歷程;他演講,在全國多地的中學舉辦多場演講輸出自己的方法論;他直播,通過短視頻平臺為學生及家長答疑解惑。
曾有北大老師為他感到遺憾,認為他不該走這條路、本該有更好的發展。他自己的判斷則是:時代不同了,那是上一代人的軌跡——踏踏實實干活,到了時間自然而然能開花結果,那是一片坦途;“我往前走的話,要翻山越嶺?!?/p>
狀元光環的背面,是一種接近于苦行僧卻自得其樂的生活。劉嘉森和幾位同事共享一間辦公室,略顯擁擠的工位旁是他日常做菜的小鍋和電磁爐。住處就在隔壁,一張小木床緊靠墻壁,它在幾個月前取代了一張更簡易的行軍床。離開衡中后,劉嘉森認為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從前的生活不可持續,“最多三年?!?/p>
但這所學校的痕跡以另一種方式鮮明地存在于他的身上,比如他解讀的“衡中內核”:單位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
講述劉嘉森的故事,某種意義上是在談論,一個年輕聰明的人,在考場獲得巨大成功后,用慣有的思維計算成功的概率,并作出自己認為成功概率最大化的選擇。他的光環是獨特的,他的一些困惑是普遍的。
在變動的浪潮中如何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代年輕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劉嘉森選擇了把狀元作為方法。悖論在于,他逃離“衡中模式”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是在輸出這種模式。
“職業狀元”
“在衡中,每個人不再是自己,是一個編號,考第一就是世界的王,考不好就完了,”劉嘉森對著話筒熟練講述他高中三年的方法論。演講時間一般在一小時左右。這些方法論的第一個檢驗場是六年前夏天的高考,在那里他取得了無上榮耀,成為當年衡中文科高考狀元、河北省文科高考第二名。
被稱為“高考工廠”的衡水中學多年來以居高不下的升學率成為重要的觀察樣本,那里的老師時常拿這句話激勵學生——“考清北憑實力,考狀元看運氣?!眲⒓紊羌婢哌@般實力與運氣的學生,他多次在演講中分享自己被清華北大“搶人”的經歷。
在劉嘉森的講述中,高考結束后,尚未查到分數之際,清華大學招生處老師已打來電話,請他過去讀書,表示“雖然不知道你的分數,但你愿意的話,先跟我們說定”。劉嘉森示意家人不要著急回復,直到北大打來電話,他心里更加有數,原來自己是分數很高被搶。
“他們都很狡猾的,”他這樣對著臺下或屏幕調侃,對面是應試教育語境下焦灼的學生與家長。
正是北方入秋的季節,2021年10月5日,涿州市區小雨連綿,這里是劉嘉森的故鄉,當初他從這里的初中走進衡水中學。這天他在市中心的一家新華書店做分享,之后是新書簽售。
臺下座無虛席,靠墻一側站著些學生和家長,《心的力量》被書店工作人員搭成“心”形擺在最醒目的前排,那是專屬于熱銷書的位置。
狀元身份是輸出方法論的通行證。早在大學期間,劉嘉森就感受到這一點——高考結束后,他的筆記被現在公司的老板“收購”為狀元筆記,合作延續至今,他大學畢業后就來到這家教輔出版公司任職。
2018年,他們合作了由劉嘉森帶領團隊主筆的《衡中體英文字帖》——使用一種號稱“最能夠在考試中得到高分”的英文字體。
起筆要精確落在距離左端兩厘米、格子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界的位置,向著左下15度劃出筆直的線,寫出第一個單詞后,空出兩個字母的位置再寫下一個單詞,所有字母都保持著精準的15度傾斜。每一個字母都穩穩切在四線三格的相應位置,一條無形的線直直穿過,“仿佛是木匠用墨線彈出來的”,劉嘉森在《心的力量》中這樣描述。
這是衡中學生廣泛使用的一種字體,劉嘉森把它研究到了極致,經過長期訓練,寫作文時先打草稿再謄抄,25分鐘足夠成為“高分模板”,這本字帖發行超過700萬冊,被衡中列入2018年的《新生入學建議攜帶手冊》。大學時劉嘉森曾向他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同學展示,當他們發現這種類似印刷的字體是人手寫出來時,紛紛表示不可思議。
如今,劉嘉森的工作和他的“狀元”身份仍然緊密相關:一是“做書”,從策劃到校對、審稿等全部親自完成;二是直播,基本穩定在每天上線一到兩個小時,聊天之余在短視頻平臺“帶貨”,賣自家或友商的書;三是線下巡回演講,近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