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靈:五本書看后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政治

近年來女權主義、身份政治、民粹主義等政治力量正在重塑美國政治格局,留下許多有待解決的時代難題。后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政治格局到底何去何從,這五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示。

責任編輯:劉小磊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馬華靈。 (作者供圖/圖)

塔比·杰克遜·吉、弗雷亞·羅斯:《女性主義有什么用?》,吳慶宏譯,譯林出版社,2021。

女權是特權?女權是平權?女權是人權?女權是女拳?這些看似不言而喻的問題近年來逐漸演變成全球女權主義運動中最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這似乎表明,女權主義的未竟事業需要一本面向大眾的啟蒙讀物。

《女性主義有什么用?》就是這樣一部寫給普通讀者的書。只要翻開這本書的目錄,讀者立刻就會發現,這本書要回答的都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約會的男性每次都堅持買單,我該怎么辦?我能讓男友成為女性主義者嗎?我想向男友求婚,這樣做好嗎?我和丈夫都是全職職工,為什么家務活都得我來做?誰應該休假帶娃?我只想做個家庭主婦,可以嗎?我的收入為什么比他低?我為什么總覺得自己胖?我為什么害怕走夜路?”如果女性依舊為這些問題所苦惱,那么這本書或許就是答案。

但是,這本書的讀者不應該只是女性,男性更應該閱讀這本書。正是因為男性不是女性,男性有許多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性別盲區。反思這些性別盲區,是男性理解身邊女性遭遇的起點。例如,男性可能以為,保護女性是一種男子氣概,女士優先是一種紳士風度,男性為女性開門是一種社交禮儀。然而,果真如此嗎?這本書借用彼得·格利克(Peter Glick)和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的理論告訴我們,這種溫情脈脈的紳士風度實際上是善意的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善意的性別歧視假定女性是弱者,因此是需要男性保護的對象。優雅的禮貌悄悄模糊了性別歧視的界限,讓男女雙方都不知不覺間接受了這種習以為常的社會慣例。打開這本書,男性或許可以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關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這本書不只是解答女性經常遭遇的日常生活問題,它還是一幅女權主義的思想地圖。每回答一個問題,作者都引入了女權主義思想史上的經典文獻。在回答“素不相識的男人為什么要喊我‘甜心’?”的問題時,這本書引用了瑪麗蓮·弗萊(Marilyn Frye)的鳥籠理論。弗萊的把女性所遭受的社會壓迫比喻成鳥籠。如果你只盯著鳥籠的一根金屬絲近看,你根本無法理解一根金屬絲怎么可能會束縛住鳥兒。但是如果你向后退幾步,遠觀整個鳥籠,你就知道為什么鳥兒在鳥籠里無法自由飛翔了。同理,如果你光看女性在某個單一事件中所遭受的壓力或壓迫,你或許無法理解女性為什么被束縛住了。但是,如果你可以退開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游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