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生活的想象之外,那些沒被看見的背影
回顧2021,你會發現:農業,成為了這一年繞不開的話題。春天,你按下完成去年Flag的發送鍵。此時,朝陽區街上一個出生于1986年的機構結束歷史使命,正式掛上了“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牌子,開啟它嶄新的征程。夏天,你在工位上做著咸魚的夢想。此時,查干湖的胖頭魚正躍出水面,等待冬日大眼網的“班車”到來,完成一次酸甜鮮香的美味獻禮。秋天,你抱著第一杯奶茶哼著上頭的旋律。此時,羅田的姑娘正親自持桿,準備為你打下整片枝頭的板栗。冬天,你在瓜田里關注著一場“花田錯”的上演。此時,重慶酉陽的老鄉們,正在花田里不斷“試錯”,演繹著真正的桃花源。而這桃花源,不僅藏在重慶酉陽的花田里,也安在你我近在咫尺的故鄉。
▲老家農村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桃花源
過去的一年里,容縣片片稻田谷粒金黃,一派豐收景象;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喜獲18連豐……在疫情和暴雨的雙重考驗之下,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征程仍舊步履不停,而這背后少不了“新農人們”帶來的創新與突破。當李子柒將中國田園式的生活遠播海外,伴著魔性音樂,“張同學”從東北火炕一躍而起、拉開粉色印花窗簾,下床喂狗、買肉、做飯……在快速切換的鏡頭下,又為我們展示著農村生活的另一番可愛模樣。越來越多新農人選擇舉起手機,展現著鄉土中國的大美風光。有留守婦女在田埂間翩然起舞,有漁民在咸腥的風浪中開啟硬核捕撈,還有華農兄弟向人們展示竹鼠的倔強……屏幕兩端,城市和鄉村的人們正彼此治愈。而治愈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想象。返回家鄉,投身鄉野的新農人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讓原本沾滿泥土的“土貨”變成了走進千家萬戶的“新禮”。
農民的孩子回來了
“我們選的是最好的農產品,希望這些農產品也是一份過年送的出手的好禮物?!?/p>
12月28日,俞敏洪如約出現在東方甄選直播間的屏幕前。聊到帶貨的農產品,他特地強調了這一點。
據新抖數據顯示,俞敏洪農產品直播當晚,銷量最高的產品是“北緯47度鮮玉米”。10分鐘賣出12萬根,多次斷貨,銷售一空,成了俞敏洪直播間全場的最大黑馬。
▲俞敏洪在直播間展示本次銷售的黑馬北緯47度鮮玉米
值得一提的是,俞敏洪選擇的北緯47度品牌是由一群平均年齡27歲的青年們,組成的創業團隊。
而這群和俞敏洪共享首戰成果的青年們,似乎恰巧和俞敏洪本人,冥冥中帶著某種關聯性和宿命感。
同樣作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農民的孩子”,一紙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滋養著他們的“土壤”,從腳下的田地,變成了城市的人海。與此同時,鄉村的味道和鄉人的幸福,也成了他們心中永久的牽盼。
▲喜獲豐收的農民
如今,農民的孩子都回來了!
“當傳統農民投入家鄉的農村事業,留守兒童便能少一些。通過農產品直播帶貨,讓農業公司富起來,幫助更多農民轉型產業工人,多賣出一個農產品,或許就能幫助多一個農村家庭團聚?!?/p>
這是俞敏洪對新東方農產品帶貨的設想。彼時,扎根北緯47度的“新農人”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在直播間賣爆的北緯47度鮮玉米,是他們回歸土地的首次成果。這群有著高學歷的青年創業者團隊,生于黑土地,長在黑土地,在重返田園收獲鮮美食材的同時,也為生態環保做著貢獻。
而北緯47度鮮玉米只是一個開始。
在心中的熱土安家
吃過家鄉的本味,便更想讓家鄉之外的人們也品嘗到這金燦燦的果實。
當同齡人奔波于通勤的地鐵、無休止的工作會議和PPT制作時,這群90后“新農人”卻遠離都市塵囂,在東北這片廣博的黑土地上,耕耘著名為“北緯47度玉米”的答案。
2020年開始,中央以東北地區玉米生產為重點,逐步在適宜區域全面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
同一年,“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綠色食品品牌價值”的目標,也被寫進了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系列的政策像一枚風向標,引導著他們和更多年輕人扛起中國農業的未來。
作為教育的受益人,他們用“北緯47度玉米”,耕耘著對于農產品品牌化,綠色有機餐桌升級的不竭追求。他們深信以往農村生產粗放簡做的經營方式必須被改變!
▲規范化的生產線,幫助以前的“土”產品提高品質
北緯四十七度的新農人們在這里建立起規?;霓r業種植基地,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實現綠色生態農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建立農業生產模型和蟲災預警機制,來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建立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回收、統一生產模式的他們,提高了玉米的產量,玉米的品質也更有保障。既幫助當地農民提高了收成和收益,也能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不只是在種植階段,用前沿的科技手段來系統規劃和管理當地農業,打造了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鏈條的“北緯47度模式”。比如,鮮玉米采摘后糖分和水分流失極快,鮮味難以保證。北緯47度則引用了3小時急速鎖鮮技術,從地里采摘到包裝成品總共不超過3小時,這樣的技術讓玉米的鮮味可以被立馬鎖住。
▲玉米豐收期,夜里剛剛檢視完生產線的北緯47度新農人們
北緯47度的新農人把科學技術帶給了農村,讓上代人離先進的科技更近,讓農村有了現代企業。于是,科技賦能,成為了北緯47度玉米的品質密碼,也將他們扎根成長的這片沃土,帶入了人們的視野。
但進入人們的視野,還遠遠不夠。
回到現實如何帶著這些“小”產品、“土”產品走向大市場,讓生產和消費鏈接?如何將玉米本味帶到國人的餐桌上?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新興的直播平臺。
通過直播帶貨等新農活,讓年輕人離農業生產更近、讓上代人離先進的科技更近。更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每一個國人離高品質的產品更近。
北緯47度的精神坐標
北緯47度,是這片蔚藍星球上的神奇地帶。
在北美,它穿過美國的威斯康星州牧場、加拿大阿爾伯達州牧場,這里是北美的優質小麥主產區。在亞洲它穿過日本旅游勝地北海道,星羅棋布的農場、牧場都分布在這條黃金帶上。
我國糧食和畜牧業主產區之一,就位于這個神秘的緯度。
肥沃的黑土地,適宜的溫度,再加上光照和雨水的滋養,得天獨厚的條件,讓“黃金”玉米拔節而出,成為這黃金地帶的一抹亮色。
▲優良的自然環境,為玉米的高品質提供了基礎
于是,“北緯47度”的品牌名稱,像精神坐標一樣,刻在團隊的基因里,時刻提醒著他們對于品質的追求。
此前,這支年輕的創業團隊曾給俞敏洪寫過一封名為《種籽》的視頻書信。信中,一顆玉米種籽用自己的生長之路映射了俞敏洪的人生歷程。這是北緯47度團隊對前輩的深深敬意,同時,也書寫著他們成為一顆強大種籽的決心。
評論里,“90后vs60后,同一個農業夢”被頂上熱評。許多人說,看到俞敏洪的學生和他本人,都不約而同的投身農業,有一種中國教育反哺農業,一代代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使命感。
北緯47度與俞敏洪的牽手,正是由于雙方對農業的深厚情節,和對高品質農產品一致的追求。
▲北緯47度新農人打造出黑土地自己的“名牌”產品
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如俞敏洪和這個年輕的團隊一樣,千千萬萬的“新農人”正涌入自己熱愛的土地中。從新聞主播,到名人大V,村長、縣長也親自上陣,甚至農民群眾紛紛參與直播帶貨,擔任起家鄉特產的”代言人”。
他們從田地里走向廣闊的天地,又帶著知識和技術歸來,和家鄉的“種籽”一起,深深在這片土地扎下根來。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p>
曾經,艾青在詩句里寫下自己對土地深深地眷戀;而今,前赴后繼的“新農人”正在同一片土地書寫著新的篇章。
每一粒熬過冬天的種子,都有一個關于春天的夢想。中國人對土地的熱愛,就像一顆顆種籽,永遠在尋找熱土的路上,永遠在扎根生長的路上。這是俞敏洪“永不言敗”的種籽精神,或許也是打動直播當晚很多消費者的理由。
從扎根到破土,從成蔭到收籽,他們在北緯47度的精神坐標上,耕耘著屬于自己的勇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