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訓與懲罰:從“惡眼詛咒”到東方主義“乜斜的瞇瞇眼”
當西方藝術中這種自我建構的方式在近代遭遇異質化的東方文明時,自然而然地被用于構建“自我”的對立面“他者”,也由此誕生了大量“東方主義藝術”作品,在東方主義主義藝術作品中,“他者”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而是一種被凝視的,和“自我”在所有精神層面都相反的觀照物。因此,在對“他者”的構建過程中,針對眼睛的特異化描繪原則就從“神性在基督徒眼中”,變成了“神性不在異教徒眼中”。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一系列引發激烈爭議的公共話題雖然涉及攝影、電影、廣告、動畫等多個領域,但爭議的核心無一例外地指向一個重要的人體器官——眼睛。眼睛究竟有何魔力,能讓我們產生一種無法忍受卻又難以言說的感覺?傳統的東方真的推崇好萊塢式的“瞇瞇眼”么?當前的中國大眾審美真的容不下一雙“傳統”的“瞇瞇眼”了么?
一、從宗教到藝術
視覺是人類最高級的感官形式,視覺幾乎能排除一切物理性的接觸,讓觀察者和對象處于一種純粹精神連接的狀態。因而,我們的視覺器官——眼睛,也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蘊含著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人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能洞見人心”,其實都是這種精神力量的體現。
眼睛不僅是精神的載體,也是靈魂的宿處,人類的先民相信,邪惡的靈魂能將精神力量投射到現實之中,使被凝視者遭遇災難和不幸,也由此誕生了幾乎與人類文明史相伴始終的原始信仰——惡眼詛咒。如今在潘家園仍隨處可見的牛、羊眼板珠,各路仁波切追捧的天珠,古埃及人的荷魯斯之眼,戰國墓葬中出土的“蜻蜓之眼”,以及在土耳其隨處可見的Narzar Boncu?u,都是眼睛崇拜和惡眼詛咒的文化孑遺,其歷史最早能夠追溯到蘇美爾文明。
土耳其隨處可見的Narzar Boncugu(惡魔之眼)作為一種古老的原始信仰,已經融入了伊斯蘭教之中。
這種原始的信仰頑固地流傳下來,并進入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的宗教形式之中,比如《妙法蓮華經》里有說: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p>
但“惡眼”文化演變形式最復雜、影響最深刻的宗教,無疑是亞伯拉罕宗教,而其中最典型的,是基督教?!恶R太福音》里說: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路加福音》中也有相對應的經文:
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里頭的光或者黑暗了。若是你全身光明,毫無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11:33-36)
基督教中的“全知之眼”(Eye of Providence)來自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
類似的經文段落在基督教經典中數不勝數,均指向了“眼睛是神性之所在”這一核心觀念。那么相應的,那些不信神的人,眼睛里必然沒有神性。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