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 打造“專精特新”小微服務機構
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政策定調,讓2022年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小微信貸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總量層面的“融資難”已經基本解決。如今,金融服務機構如何用“市場化方式”加強對小微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小微企業的支持,是小微信貸行業新的考題。
我們看到,過去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存在兩大發展空間。
首先,集中服務“專精特新”入庫企業,忽視了對潛力小微企業的梯度培育。經濟就像森林,如果只有參天大樹,沒有茂盛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很難形成生態系統,也無法抵御自然災害。只有使更多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小微企業,形成多樣性、差異化的經濟生態,才能增強中國經濟韌性與競爭力。因此,培育“專精特新”小微企業是普惠金融的題中之義,必須推動金融服務擴展到更廣泛的具有“專精特新”特質的潛力小微企業上,才能為“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目標創造土壤,更有利于鞏固“雙創”成果,促進就業,幫助更多低收入群體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助力共同富裕。
其次,只關注科創行業,忽視了傳統行業創新轉型的潛力。中國沒有傳統行業,只有傳統觀念。實踐表明,傳統行業只要下大力氣創新研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滿足各類消費者升級需求,也可以發展出科創巨頭。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要不斷探索將服務擴展至各個細分行業,爭取讓“專精特新”行行出狀元。
小微信貸“市場化方式”應用,也面臨商業可持續的新發展空間。一方面,對小微信貸供給者而言,開展小微信貸成本高、風險大、獲客難,往往較難產生可持續的規模效應,這也是制約我國小微信貸市場發展的主要桎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不強,造成小微信貸供給水平的無法繼續提高,進而制約小微信貸需求者的金融能力提升,無法形成供需良性循環。
在新的政策方向指引下,小微信貸需要隨之蛻變。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逐步深化,未來行業在市場化競爭中,會涌現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微信貸服務機構。
“?!敝感∥⑿刨J專業機構。通過聚焦專長,專門服務小微企業主;精”指精細化經營。在小微信貸某個細分領域和細分市場精耕細作;“特”指突出產品和服務特色。針對細分行業特殊需求,開發定制化產品,匹配服務專家隊伍,打造“行業專賣店”;“新”指的是創新。依托科技、業務模式創新,更深入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要實現健康的商業可持續性,這類新型專業機構必須提升自身的戰略定位、目標客群與產品匹配、營銷獲客、風險管理能力。一要清晰小微信貸領域的品牌定位,明確目標市場;二要明確細分客群,研究客群需求與特征,匹配開發適合的產品;三要結合小微經營場景,拓寬服務渠道,尤其是提升線下的覆蓋和服務能力,提升客群觸達和獲客轉化的能力;四要不斷通過科技創新,完善風控模型,建立小微專屬的風控體系,挖掘小微信用潛力,精準識別風險,為更多小微客戶提供合適的服務。
平安普惠致力于成為專業小微信貸服務機構,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新增業務中小微企業主貸款占比達80.5%。但是,我們的目標是達到100%。為了讓客戶更直接、更清晰了解我們的服務和定位,近期品牌已經煥新為“平安普惠 陸慧融”,這代表著我們正在全方位提升自身小微信貸經營與管理能力,專注為小微企業主帶來科技化的融資服務。
黨和國家提出“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要求,為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指出明確的方向,同樣對金融服務機構帶來重要啟發。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這不僅是企業的選擇,也是對于企業主體責任的擔當,是小微信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天,我們看到創新引領下的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也窺見轉型升級大潮對金融服務行業的全方面重塑。正是憑借對這一點的洞察和堅信,平安普惠致力將自己打造成“專精特新”小微服務機構,對于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服務小微企業主以及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也將篤定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