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股市肯定會有希望
中國股市為什么比美國跌得還兇?政府到底要不要干預市場?投資者如何面對2008年市場的風云變幻?
中國股市為什么比美國跌得還兇?政府到底要不要干預市場?投資者如何面對2008年市場的風云變幻?
從2001年至今,多次準確預測中國股市“牛熊轉變”的經濟學家華生接受了南方周末的專訪。
南方周末:A股從最高的6100多點到現在的3668點,跌了40%,很多投資者關心,A股還有希望嗎?現在大家普遍擔心的是這個宏觀經濟減速的風險,你怎么看待這個風險?
華生:應該說肯定會有希望。因為股市的發展主要依托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雖然有挑戰,但還是非常健康的。盡管眼下遇到通脹的壓力,但我覺得應該對國家宏觀調控方面的能力有信心?,F在消極的方面,主要是來自國際上的影響。美國的次貸危機影響進出口,通過大宗商品的價格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從這個角度來說,最近這兩三個月來市場的變化,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擔憂。
如果單就經濟本身而言,減速本來不是壞事,因為我們本來經濟增長速度有點快,需要控制。如果減速的目的達到的話,而且是平穩減速的目的達到的話,這反而是個利好。
南方周末:既然不用擔心基本面,但股市本身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調整?
華生:這次調整與我們股市前期的過熱有關。我們的股市,從2005年的1000點漲到6000點,與當時經濟的基本面比較好、大量資金進入市場有關。股市上漲,上漲形成的賺錢效應刺激更多的資金流,如此不斷循環,就會把股指推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位。當資金推不上去的時候,就會出現惡性變化,賺錢效應消失了,資金開始流出,這導致股市進一步下跌,信心進一步喪失,更多的資金再流出。
實際上到6000點左右,資金的作用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它回落到5000多點。它在5000多點徘徊了很長時間,受外部經濟變化的影響后,市場喪失信心,就開始快速向下,導致更多的資金流出。關鍵的問題還是我們前面漲得太多,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當時我們企業的市值,如果加上香港的,已經是GDP的兩倍了。
南方周末:目前市場有很多聲音,要求政府托市,你怎么看這種呼聲?
華生:原則上說,政府對市場是不應該干預的,應該讓市場本身發生作用。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在經濟本身發生特別大的波動的時候,政府額外干預的情況也是有的,這個我們在西方也看到了。
市場為什么在去年過熱?是因為政府對供給的管制,使得供求失衡。因為融資和再融資政府管住了,大小非解禁還沒到時間,它減不了,市場好的時候到期的人也不愿意減,這些因素疊加導致市場的供給不足,但需求過旺。當時應該說我們政府總的態度是對的,就是勸告投資者有投資風險,政府沒有火上添油,這個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政策當時沒有考慮增加供給,這使得股市大起了,過熱了。在這方面我覺得實際上政府有責任,投資者也有責任。
如果我們當時的措施更主動一些,將股指保持在4000點左右,當時的供不應求和現在供過于求,都能讓它更平衡一點,那么我們今天就不會這么痛苦了,不過那時候理性的聲音已經被淹沒了。
為什么政府現在應該有責任要干預這個市場?因為我們沒有完全擺脫政策市,因為我們的融資和再融資遠遠沒有市場化。因為我們在股市大起的時候相應的政策沒有到位,現在大跌的時候,在恐慌情緒加劇的大跌的時候,我認為政府政策的必要調整,對穩定市場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南方周末:您認為什么樣的政策能夠挽回市場信心?
華生:比如調整印花稅。印花稅影響的是交易成本,不影響市場的中長期走勢,眼下調整印花稅實際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市場的長期走勢。但是如果釋放出調整印花稅這樣一個政策信號,卻有利于穩定市場信心。
南方周末:投資者現在該怎么面對這樣一個不好的市況?
華生:對投資者來說,我覺得要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就是在市場好的時候,不要過于貪婪,在市場差的時候不要過于恐懼。二者皆不可取。
(責任編輯 夏英 助理編輯 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