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用民族文化照亮孩子的未來
“凡凡張卡,堯多美嘎,倫朗塞孝聽……”隴城鎮中心小學操場上傳出來的陣陣歌聲,隨著宛轉悠揚的侗族大歌,一百多位身著侗民族服裝的小學生翩然起舞。極具特色的民族大課間,每天都在校園里上演,給寧靜的校園平添了幾分熱鬧與活力。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在湖南、廣西、貴州三?。▍^)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歷史上,通道縣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有侗、漢、苗、瑤為主的14個少數民族,其中侗族占總人口的78.3%,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稱。
在這個到處都是侗族文化標志的縣城里,隨處可見吹蘆笙、唱侗族大歌的非遺文化傳承人。但仔細一看,表演者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少有年輕人參與表演。沒有年輕人參與,長此以往,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會被人逐漸遺忘。
讓侗歌飛出大山
吳天是土生土長的侗族人,父親就是一名人民教師,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吳天在畢業后之后,也選擇了在一所鄉村小學開始他的教師生涯。三十五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鄉村學校教學的第一線。
平時就熱愛侗族文化的他,在一次觀看侗族歌舞表演時,發現唱侗歌都是年紀比較大的,鮮少出現年輕人的影子,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如何在年輕一代中傳承,成了這位校長掛在心頭的難事。
通道文旅廣體局群眾文藝股工作人員楊建懷,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隨著流行音樂興起,學侗文化的人越來越少,自己身為侗家兒女,如何才能將侗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就這樣教育工作者吳天和擁有著專業民族文化知識的楊建懷不謀而合,攜手探索起適合現代校園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
在楊建懷的支持下,吳天創新地推出了新的教學模式,即先讓當地的文化系統的專業老師教學校的老師唱侗歌,然后再由老師去教學生唱侗歌,鄉村學校的老師成了民族文化的一個個“傳承人”。
2014年,吳天擔任坪坦鄉中心小學校長,他大膽嘗試,逐漸把侗族傳統文藝作品,用在學?;顒诱n程當中。帶領學校老師一起,采用7﹢2教育模式(一天7節文化課+2節活動課),利用活動課時間,自創開設了民族大課間,開設蘆笙、琵琶、侗笛等特色課程,組成了學校專業的侗歌合唱隊、琵琶隊。
“試了兩個學期,在各種活動課程中,同學之間經常交流,笑臉也多了,每一年出去參加表演的學生也比較多,不僅建立了自信心,也有了榮譽感?!?/p>
2018年8月,吳天調任隴城鎮中心小學。到了新的學校后,根據既往的經驗,結合當地的民情風俗,再根據當地對教育的重視吳天程度定出一個教學目標,在學校里推廣侗族文化的特色課程。
區別于原來學校以蘆笙為主的特色課程,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隴城鎮中心小學則以舞蹈為主,在大課間讓學生們共同參與民族元素的舞蹈和音樂。
為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吳校長特地邀請了中國舞蹈協會的專家,將民族音樂及舞蹈元素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改編融入大課間活動中,讓學生在自娛自樂、鍛煉身體的同時,給民族文化大課間增加更多藝術魅力。
不只要歌唱
“在農村,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上大學,讓他們至少有一個特長,擁有開朗樂觀的性格,大膽、有自信,這樣將來也能自食其力,不會養成壞習慣?!?/p>
為了讓村小學生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吳校長跟長沙學校進行了線上教學聯動,每周四節課,通過視頻或電話寶連接彼此課堂,以老師、學生互相提問、回答的形式進行學習。這種方式在讓學生們看到比較先進發達地區那些優質老師上課情況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課堂新鮮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
“少數學生學習成績跟不上,老師也會主動幫助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弊隽?5年的老師,吳天認為,老師也是學生的親人,所以無論出現什么情況,彼此間都應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有任何情況老師也會及時到場處理。
尤其是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通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去廣東等發達地區打工。在校學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他們,更容易出現叛逆和厭學的不良心理。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就尤為重要。針對這個問題,吳天特別注重老師的家訪環節,他要求每位班主任必須對每個學生每學期進行1-2次家訪,并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定期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隨著吳天校長和學校諸位老師的不斷努力,隴城鎮中心小學的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在全縣的排名由有十幾名上升到了前幾名。
在學校舉行的文藝匯演上,學生的家長們,也穿著侗族盛裝來學校,笑逐顏開地看著孩子們表演侗族歌舞,那些開心的神情和燦爛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吳天的心里。
“我們這個課程不只是影響到了孩子,也影響到了家長們。在我們農村,學生家長能自己花錢做了一套民族特色服裝讓孩子穿到學校里來,這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我希望通過我們實踐,讓更多人喜愛老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把地方民族文化延續傳承下去?!?。
用民族文化照亮孩子的未來
民族文化是中國歷史傳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民族文化藝術的生存空間和傳承空間都受到不同程度地被擠壓,伴隨著民間藝人年齡漸長、成年人外出工作、未成年人在校學習,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瀕臨失傳邊緣。
因此,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對于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彰顯民族地區辦學特色,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乃至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
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內容、載體形式、學段和學科要求等,作了統籌設計和科學安排。
“通過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不斷推進,不僅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強健了身體、提升了文化素養,同時也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解讀和傳承?!?/p>
吳校長認為,如今的老師,注重的不應該只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材施教,才是一名老師最成功的教育理念,所以,這也是他非常關注侗族文化走進校園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未來,學生們能夠不忘本,從民族文化中收獲一技之長,更能將這份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承下去?!眳切iL表示,在教授學生書本上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地傳承文化觀念。
而今,如吳天一樣的“敲鈴人”,正遍布在祖國的每個角落,他們致力于承托起民族文化傳承的橋梁,幫助一方熱土敲響文化傳承的希望之聲。
吳天給民族文藝教育實踐課做了一個5年規劃,目前已經過了3年。這個夢想要完美地實現,還需要硬件的支撐。他希望未來可以為學生建立一個綜合樓和大禮堂,配備多媒體和功能室,甚至于是一個大的足球場,讓學生們可以盡情展示才藝,奔跑在校園球場上,釋放天性。
“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讓每個孩子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边@不僅是吳天的夢想,也是全國眾多鄉村教師們的內心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