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的主流閱讀是 “功利閱讀”又何妨
“行有余力,方以學文”,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等,應該是解決了經濟問題之后的“余事”,也是不為生存發愁的人應該做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勸凡人向學讀書,而以高義喻之導之,這才是迂腐。
據說讀書,分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深圳在改革開放最初二三十年時間里,最被人詬病譏嘲的,就是雖然人均購買圖書量高居全國之首,但卻過于功利性閱讀即實用主義閱讀,比如當年的各種資格考試占了大比例。
但我不認同這種對深圳的詬病和譏嘲。
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閱讀才是那個時代深圳人的本分閱讀,也是這個時代深圳人乃至全國各地人恒久的閱讀主流才對。因此,那個時代深圳人被詬病和譏嘲的,正是其務實本分。那個時代的深圳,實在不需要餓著肚子,縱情放誕任意的所謂非功利主義灑脫。用那句矯情的文藝話說:深圳不相信非實用主義的眼淚。
即便在西方社會,實用主義、功利性閱讀也是主流和本分。撒切爾夫人主政英國時,與一位大學生交談,問:你學的什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