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堤:百年CBD與近代化廣州
1914年,廣州長堤全線竣工;1921年,廣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制市。長堤漸漸成為當時廣州的CBD,構建出一種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間模式——騎樓型街道模式,締造了十里洋場的繁華,屹立近百年而不倒。
今時到底不同往日,長堤亦不需要帶著淡淡愁緒的懷念或憑吊,直管往前走,便是。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14年,廣州長堤全線竣工。這條位于珠江北岸、東起川龍口(今東川路附近)、西至黃沙的江堤,全部由花崗巖筑成,堤上馬路結實寬闊。從廣州城外橫穿而過,一端通往廣九鐵路,一端連接粵漢鐵路黃沙站,沿堤又設9座大型碼頭和形形色色小碼頭,將鐵路、公路和水路三大運輸系統暢通無阻地勾連起來,為廣州城市近代化立下了第一座里程碑。
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開展拆城筑路市政建設,拆除舊式城垣,拓展了廣州城市建設空間。1921年,陳炯明、孫科等參考美國城市管理制度和模式,成立了廣州市,孫科為首任市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制市,為后來國內其他地區建市提供了范例,也標志著廣州從中國傳統城市邁入了近代化城市序列。
今日廣州長堤
修建長堤:張之洞的廣州商務復興計劃
1884年仲夏,張之洞臨危受命,從山西調任廣州代理兩廣總督。
這一年中法戰爭從陸地延伸到海上。法國艦隊先敗南洋水師,又于1884年8月在馬尾海戰中大敗福建水師。1885年3月,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中法議和,最后于6月9日簽訂《中法新約》,中法戰爭宣告結束。張之洞從戰時狀態中脫離出來,開始著手整頓兩廣政務。
張之洞在山西擔任巡撫的時候,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相識,受其影響,漸漸從清流派轉向洋務派。中法戰爭中國雖號稱“不敗而敗”,但坐鎮前線的張之洞其實心里明白,兩國之間實力懸殊,僅僅一兩次戰事勝利無法扭轉戰局。要想強國,真正立于不敗之地,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學習西方,興辦洋務,“儲人才、制器械、開地利”。
經過通盤考慮,張之洞在廣州規劃了一整套新建設計劃,范圍涵蓋教育、軍工、實業和經濟領域。他列出一長串待辦清單,如整頓廣州機器局、建造石井槍彈廠、槍炮廠、煉鐵廠、織布局、機械制造廠、船舶修造廠、火柴廠、電燈廠,開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和廣雅書院新式學堂等。
廣州城外珠江沿岸因有水運之便,歷來為傳統外貿所在地,在清代廣州一口通商時代繁榮非常,但由于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其貿易地位也在19世紀中期被上海及香港取代。張之洞的新建設計劃,未嘗沒有復興廣州商貿的意思在內。然而當時的廣州城已經沒有多余空間辦實業和工廠,于是張之洞將目光投向了城外近郊和珠江北岸清代以來新淤之地,對沙面尤其感興趣。
沙面原是西關南面珠江泥沙淤成的一塊河灘,后辟為租界。英法兩國按照近代城市的格局對其進行規劃,采用網格法劃分地塊,興建堤岸、教堂、領館、住宅、公園等,道路井然,空間舒展,整齊美觀遠勝廣州城,不僅吸引各家銀行、洋行入駐,還將旁邊的沙基商貿也一并帶旺??梢哉f沙面的開發建設成果為未來廣州城市近代化提供了一個參照物。
廣州沙面 攝影
1889年3月,張之洞決定效仿沙面在珠江北岸建造堤岸,其目的一是為了消除水患,二是對北岸新淤土地進行商業開發和利用。在張之洞的規劃里,筑堤絕不只是水利工程那么簡單,發展商務的重要性遠甚于消除水患問題。他在筑堤的具體措施中如是說:“修成之堤一律堅筑馬路以便行車,沿堤多種樹木以蔭行人,馬路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