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校長陳文水的樸素心愿:讓孩子的成長有牛奶有雞蛋

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陳文水都忘不掉那一雙雙捧著飯盒的稚嫩小手,和堆滿笑容的可愛臉龐。

在偏遠的山區,不少年輕父母迫于生計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老人,在老人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的影響下,孩子們往往吃不到符合現代營養均衡要求的餐食。還是有大部分孩子,指望著用在學校的一頓免費午餐來改善伙食,雖然有的時候這頓飯也只是簡單的兩個葷素搭配均衡的炒菜和時不時變化花樣的主食。但這些孩子們卻能因為今天的飯里有一顆雞蛋,高興上整整一天。

四面環山的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大嶺后村的嶺后小學一開始也是這樣的狀況。2018年,嶺后小學有150多個孩子,在教育部門營養午餐政策的支持下,孩子們一天的午餐經費是640塊錢,平均到每個孩子的盤子里是4塊錢,這些山里的孩子,也終于可以每周喝上牛奶、吃上雞蛋。四年過去,孩子們的午餐補助也在同步提升,現在每個學生平均的午餐費用有5塊錢,每周有兩天可以喝上牛奶,三天能吃到雞蛋。

這一切的改變,除了持續的營養午餐政策的春風,還與那個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大山深處的校長陳文水息息相關,他多年如一日,在教育部門免費營養午餐政策的扶持下,結合自己的力量,改善著學生的營養餐水平,為山里的孩子們爭取更多走出大山的機會。

三年如一日提高學生營養餐食水平

“今天是2021年12月21日,我們給孩子們做了青椒炒肉、白菜豆腐,主食有米飯饅頭,準備了水果,那邊還有給孩子們熱的牛奶......”每天中午在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的嶺后小學都會有一場這樣展示學生們打飯的特殊直播。三年如一日的特殊直播就是要堅持透明化展示學生們的午餐,把政府和愛心人士給學生們的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保證每個孩子都吃得飽吃得好。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基層教育事業的重視,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也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必然也包括營養這條線。

十年前,對于邊遠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來說,吃飽吃好還是一個相對困難的難事。畢竟要求那些留守農村的老人,跟上現代營養健康管理的理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2011年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一項關于中國貧困地區學生營養狀況的調查報告揭示,中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受調查的學生中12%發育遲緩,72%上課期間有饑餓感;學校男女寄宿生體重分別比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為農村孩子“保安全、添營養”,2011年國家相關部門推出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也把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到2021年該計劃已經實施了10年,覆蓋了全國20多個省份。

2021年有近3800萬名農村孩子受益于該計劃,約占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膳食補助標準也從最初的每人每天3元,三年后漲到4元,如今又變成5元,雖然看似只有區區的兩塊錢,但是在邊遠農村這足以讓孩子們的餐桌上添上幾塊肉,加上一顆雞蛋。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午餐使得孩子們擁有強健的體魄,而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從而為山區的兒童更好、更健康的成長注入力量。

2018年,嶺后村的校長陳文水注冊了自己的抖音賬號,他用短視頻記錄下和學生之間的趣事,直播孩子們吃飯的場景。陳文水的直播也讓山外的人們看到了孩子們的現狀,也為孩子們的午餐改善帶來了更多可能。

七年為學生給予學校特困兒童希望

生在大山里的人,一輩子總有一個夢想:走出這座山,走到山外面去。陳文水就是從這個嶺后村里走出去的,但他為了這里的孩子們義無反顧的回來了……

2014年9月17日,陳文水回到嶺后小學的日子,直到7年后,他依然可以脫口而出。

2014年的嶺后小學,經歷著難以想象地困難狀況。在學校不到二百的學生當中,有五六十位存在特殊情況,遠超普通學校的比例。這些孩子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或者根本走不出去的特殊家庭里的孩子。

陳文水有一個本子,上面記著學校里這些特殊孩子的家庭情況。

小騰旺是筆記本上記錄著的特殊學生之一?,F在,操場上,小騰旺用不太熟練的動作跟著同學們做課間操,用盡全力跟上同學們的步伐,一步不落的跑完一公里的路程……這些放在三年前,是陳文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騰旺患有先天性腦癱,家里有個弟弟也是這樣的情況,起初小騰旺的母親不打算讓他來學校讀書了,“念不念也沒有多大區別,別再給老師添麻煩了”小騰旺的母親無奈的說道,但在陳文水一次次的勸說下,小騰旺的媽媽被說服了。在學校的這幾年,小騰旺從生活基本無法自理,需要被人扶著才能勉強走路,逐漸可以獨立上學、回家,可以安靜的坐在座位上不打擾其他同學學習……從那個被校長伸出援助之手扶起來的特殊兒童,變成了會拉起校長的手陪他一起走路回家的特殊“朋友”,他邁出的每一小步,都讓陳文水的無比的欣慰。

做老師,不僅要教孩子們知識,還要教他們面對生活的能力和勇氣。

陳文水這樣想,也一直這樣做。

七年來,他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窮盡一切辦法想要讓學校里的特困兒童、讓這些特困兒童的家庭看到希望。從一開始通過尋找愛心組織、加入愛心群等方式給學校里的留守兒童、特殊群體兒童等帶來愛心援助,到后來通過直播讓更多人關注到特困兒童的情況,主動與他們建立愛心援助關系,七年里他從未間斷,努力為這些孩子們抓住希望,為他們的成長注入力量。

一生做校長賦能家鄉嶺后美好未來

大嶺后村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一條由當地政府修建、2021年竣工的340多米長的穿山隧道就是村里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沒有經濟支柱產業的嶺后村,年輕人迫于生計不得不外出務工,留在村子里的一半以上都是老人、留守兒童、特殊困難群體。

學習幾乎是這些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唯一方法,但是由于村里條件艱苦,距離縣城交通不便,生活單調,來到村里的教書的老師很難長久的留下,這無疑又給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增加了一重困難。

“我希望他們能真正走出大山,不用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所以我得把這些老師留下來?!弊铋_始嶺后小學的教學環境極其簡陋,教學物資都比較緊缺,更別說保障老師們生活的基礎設施了。陳文水向教育局報告學校的現狀,教育局也派來調研隊了解情況,提供援助,為了讓老師們生活的相對舒適,學校陸續為住校老師申請了窗簾、飲水機、空調等等,配齊了生活用品,教育局也撥來了工資補貼、物資補貼來改善老師們的工作、生活條件。

漸漸的,有老師愿意留下來了,今年是張函在嶺后小學任教的第3年,李雪的第4年,齊朋云的第5年,陳亞娟的第10年……陳亞娟連續兩年收到順平中學的邀請,但她依然選擇留在嶺后小學。政策的支持,校長的努力,師生間的感情,7年來嶺后小學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他們留下來的理由,他們也希望山里的孩子們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朝一日能夠走出大山,邁向更高的學府。

正如陳文水一樣,在群山之中,在江流盡頭,在城市邊緣,致力于改善鄉村教育面貌的“敲鈴人”們,正努力從孩子的營養健康管理這件小事出發,幫助更多孩子走到大山之外,用健康的體魄和精神面對一切未知。

陳文水相信,自己會陪著嶺后小學的孩子們走出大山,看到越來越精彩的外面世界。

你如果愿意走過那條長長的隧道,走進這座四面環山的小山村,你會看到這樣一所學校,它生動活潑、青春洋溢,用一切美好的詞來習慣形容它,都不為過。你會看到一位校長,他樸實善良、平易近人,用一切高尚的話歌頌他,都當之無愧,可他僅僅想做大山深處那條聯通孩子與山外世界的“隧道”,那座能夠呵護孩子們成長的“靠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