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內心戲,從盯著自己朋友圈的點贊數開始

朋友圈這個虛擬空間里,藏著社交準則、內心親疏距離和情緒變化。

朋友有個習慣,他會在朋友圈不吝自己的贊,給朋友、同學、同事發的動態都贊一遍。但每隔一段時間,他會盤點一下那些不給他朋友圈點贊的人,然后屏蔽對方。

聽聞此舉后,我問他:就是個贊而已,何必那么上心呢?

朋友說:朋友圈雖然是個虛擬空間,但也該講究禮尚往來吧。而且越是親近的人我越在乎,既然關系好,為什么不給我點贊?

作為一個向來只把朋友圈當自己記事本記錄精彩、難忘時刻的人,我這才知道,原來朋友圈這個江湖還有那么深的學問。

有人會真的在意贊:

@Eden開心點兒:之前發了朋友圈之后,如果十分鐘內沒有超過三個人給我點贊,我就會刪掉這點動態。至于為什么是十分鐘和三個人,我也不知道是好像是我自己心里的標尺。

有人不在意:

@象牙塔:我不太在意,比起點贊量我更加在意我心中的“誰”有沒有看到。

有人視情況選擇性介意或不介意:

@woshizuibangde:不會很在意,但有點在意。如果你發的任何一條朋友圈沒有一個人給你點贊,別人隨便轉發一篇文章就很多贊,尤其是那種人家越過你發的朋友圈給你前面后面都點贊的,自己或多或少有點不開心吧。

朋友圈這個虛擬空間里,藏著社交準則、內心親疏距離和情緒變化。

那些給朋友圈點贊的人,揣著什么樣的心思?

根據微信在2021年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每天有 10.9 億人打開微信,7.8 億人進入朋友圈,1.2 億人發朋友圈。朋友圈早已成為大家展示個人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第一平臺。但這個“第一平臺”并非兼容并包、來者不拒。

2021年9月,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面向全國2868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7.15%的大學生發朋友圈時會設置分組屏蔽。其中,廣告推銷、負能量內容、心靈雞湯(人生哲理)成為大家“最反感的朋友圈內容”榜單前三,分別占比52.02%、32.22%和5.61%。

可見,微信使用至今,雖已成為當代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大家對朋友圈點贊的熱情,也隨著使用年限陷入“審美疲勞”。尤其是過多的無效互動、信息傳播難免會讓微信好友產生累贅感。

在給朋友圈點贊這件事上,也分為三大“門派”:

無所謂派:

這一派認為,關系好的人不需要靠這種朋友圈點贊的方式來溝通,會直接私聊。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會每天花時間仔細看朋友圈,很多人是隨便看一眼,根本懶得點贊。

以質取勝派:

“我不點贊是因為并不覺得‘你’發的內容有多贊;或者我點贊朋友圈從來不看關系,只看自己感不感興趣?!?/p>

利益型點贊派:

領導、甲方、或有求于人的親戚朋友發動態時,自己“不得不”點贊。這種贊的價值,本質上跟送禮沒太大區別,尋求的是利益互換、價值互換的機會。

可能更多人使用朋友圈的心態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從開始在這個“舞臺”炫、秀、曬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在乎點贊和評論,到后來慢慢轉變成有沒有贊都無所謂、朋友圈更像自己記錄生活的筆記本。

當一個人很在乎點贊時,他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寫一個好笑的段子、修圖半小時po出自己的九宮格自拍、深夜的加班圖、異國他鄉的風景、孩子可愛的照片、紀念日的恩愛……這些都是大家朋友圈的日常。

寫的人希望這些美好、優秀、勤奮、溫暖被他人看到。那么不妨先問問,為什么要發朋友圈?

首先,當然是記錄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時刻。就和過去記日記一樣,寫朋友圈的人,希望把平淡生活里那些發生的不尋常的、精彩的事情記錄下來,每到年末或某個特殊時期回首這一年自己經歷的事情,充實、感動和滿足能蕩漾在內心。

其次,是單純想要分享。好看的書、好聽的歌、有深度的文章……需要一個出口來分享自己當下挖到寶藏的喜悅。

還有,就是想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展現自己的另一面、希望獲得在乎的人的關注……發朋友圈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發朋友圈的目的不同,但他們期待點贊的背后通常有著人性共同的心理。

比如,希望獲得認同感。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就也是著名的“鏡中我”理論。沒有和他人的互動,失去了社會聯結,我們就很難認識到自己究竟是誰,自我認知的構建也是充滿障礙難以完成。

朋友圈的點贊似乎反應了別人對自己的一種認可,有的人需要這種認可來認識自己、建立自信、消除孤獨,可以說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

除了希望獲得認同,也有虛榮或攀比心理作祟。

通過點贊和評論個數來側面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與人緣,甚至與他人進行比較。這也是有的人在乎贊的原因之一。

成熟的成年人,向內探索

其實,發朋友圈和點贊朋友圈的人實在是“各懷心思”,有人真的是記錄,所以不在乎贊與否;有人真的是尋找一點共鳴和認可,所以發了又刪;有人可能的確有成見不喜歡點贊;也有人真的是疏忽、懶惰了。

好友、父母、夫妻這種再親密的關系,也未必能做到逢圈必贊,所以實在沒必要透過一個贊去揣度、判斷屏幕后的那個人。如果你是一個很在意朋友圈他人點贊的人,與其猜測為什么某人沒有點贊、為什么評論這么少,不妨試著把心力花在這兩件事上,讓自己更開心、強大。

第一,培養自娛自樂的能力。

手機、電腦、互聯網給我們帶來諸多便捷的同時,也逐漸剝奪了我們自娛自樂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需要屏幕里的內容來刺激一下才能獲得起伏。這種依賴會讓自己逐漸喪失對情緒的掌控感,一個會自娛自樂的人,說明他內心對自己是肯定和自信的,所以那些能不依靠外界和別人獲得的快樂是更真實和持久的快樂。

第二,多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人認為在乎朋友圈點贊,說明你太關注自己了。其實多關注一些自己并沒有錯,只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注要向內探索。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找到286名實驗者,這些人日均使用社交媒體一小時。研究人員把他們分為兩組,測試兩周。第一組140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比測試前減少20分鐘,第二組146人每天使用時間沒有變化。

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開始一周和兩周后、測試結束一個月以及三個月后經由在線問卷調查了解所有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生活方式和幸福感。結果顯示:第一組測試結束后主動或被動減少了社交媒體使用時長,吸煙量較先前減少,鍛煉更積極,且抑郁癥狀少于第二組,對生活滿意度上升。

有很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即便在社交媒體上收獲很多贊,這種快樂也是非常短暫的。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長、多關注和充盈自己內心精神的需求,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快樂。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里曾說過:“每一個人首先是并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一個人的內心越充實,他從別人那里能找到的東西就越少?!彼?,始終向自身內部探索、延伸,而非困在朋友圈一個“贊”上,我們才能真正成熟、強大。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