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競爭悄然興起,領頭城市或已碳達峰|權威專家談碳中和02

如何制定碳達峰路線圖?

責任編輯:戴春晨

過去多年,以GDP為指標的競爭,讓城市成為了一個個“造富機器”。造富機器之間的競爭、合作與學習,是發展的主流。

而“雙碳”時代,GDP必須與碳排放脫鉤。在經濟總量、人均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再降低至實現碳的凈零排放。財富增長與碳減排并行,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模式。

實際上,城市的碳減排競爭早已悄然啟動。早在五六年前,不少低碳試點城市就提出了2030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寧波、北京、蘇州、青島、廣州,提出在“十三五”期間達峰,武漢、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間達峰。

截圖自2016年5月發布的報告《中國達峰先鋒城市峰值目標及工作進展》

目前,尚不清楚提出“十三五”期間碳達峰目標的城市,是否兌現了承諾。國家“30·60”雙碳目標,對城市又提出了新要求:避免在高位達峰。

沒有碳中和目標的約束,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在高位達峰,再慢慢減少。而在碳中和目標之下,若峰值依舊很高,2030-2060年窗口期的減排難度,將從困難級躍升為魔鬼級。

這一新要求對不同城市來說,難度不一。對北京和深圳來說,這不算太難。前者服務業占比高,后者先進制造業占比高。而對化石能源、高耗能工業品產出地來說,著實是個難題。

從資源稟賦到產業結構,從經濟發展到人口規模,國內城市可謂千差萬別,如何制定碳達峰路線圖?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建議,結合自身產業分工和資源特點,依托關鍵產業、核心技術,有梯次、差異化、有序地推動碳達峰。

碳從何處來?

談達峰前,先要清楚城市的二氧化碳來自何處。

偌大一座城市,人流如潮,車流如龍,密集的廠房與建筑,如何知曉一年內排放了多少看不見、摸不著的二氧化碳?

核算方法早已有公認的方法學,即使是一個人每天的碳足跡也可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