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宇:我們不是在使用社交媒體,而是活在其中

“或許我們特別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說話。因為在撕扯中,爭執的目的已經不再是討論問題,而是證明對方是壞人?!?/blockquote>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1年12月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結束了秋季學期的四門課程。穿著一件帽衫的董晨宇步伐很快,急匆匆地穿過商場,我們想要找到一處安靜的地方,聊聊傳播學和他對社交媒體的觀察。過去一周,他的日平均睡眠只有四五個小時,忙于教學、研究項目的寫作以及家庭瑣事,他跟學生開玩笑說,老師也是有期末的。

為了保證足夠的寫作和閱讀時間,董晨宇的微信常年處于靜音狀態。碰到急事,家人會直接打他手機。但對一般朋友而言,“直接打電話在社交上越來越被認為是失禮的,不同的媒介其實蘊含著不同情感距離的前提?!彼X得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董晨宇的研究幾乎都與社交媒體有關:用社交媒體說分手的人,區分使用Facebook和微信的中國留學生,社交媒體時代的孤獨社交,秀場主播的商品化關系,中國人對微信的日常使用等等。與其說在研究社交媒體,倒不如說是在研究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更準確地說,是社交媒體如何被嵌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董晨宇的研究中,他試圖將人置于中心。

“選擇研究對象時,我們會看重它的社會意義?!倍坑钪两裼浀盟囊晃焕蠋熢f,研究要寫在中國大地上。這成為一道他選擇研究課題的準繩。剛完成的秀場直播的田野中,他和團隊采訪了數位主播、大哥和運營團隊,嘗試以此洞見平臺勞動中最普通的那群人?!叭绻麑⒅袊钠脚_經濟比作一艘巨輪,當我們在感慨這艘巨輪多龐大、開得多快時,其中有一些齒輪是被我們遺忘的,這些齒輪的摩擦和疼痛是被包裹在壯麗后邊的,他們是被龐大的繁華忽略的人?!倍坑钫f。

作為研究者,董晨宇更關注個體。用他的話說,是那些被污名化的人,那些壯闊背后“波瀾不驚的悲涼”。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者應該剝離精英主義的審視,讓這些人被真正看見。

研究社交媒體的人,未必是優秀的社交媒體使用者。幾年前,董晨宇曾嘗試用兩個手機切割開工作與生活,但很快發現,“你很難把公與私徹底地切割開?!毙捶艞?。與他初涉互聯網的十多年前相比,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平臺的崛起與公共表達的飯圈化是過去一年里讓他感受頗深的兩個現象。

我們能做得更好嗎?答案似乎并不樂觀,但重要的是對所處環境的覺知?!斑@是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的人的宿命,沒有辦法的?!?/p>

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與董晨宇的對話。

傳播學研究是找到你舒服的坐標,包容你覺得不舒服的坐標

南方人物周刊:你前段時間在朋友圈分享自己連續兩個學年獲得人大“本科課程教學優秀獎”,這是你做老師最有成就感的事嗎?對現階段的你而言,老師和研究者哪個身份更舒服?

董晨宇:(獲獎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今天結課時,我其實想跟學生說,這個課上到最后如果你們覺得不“水”,覺得它讓你們收獲了看待人和世界的一個新角度的話,我就很開心。我很尊敬的老師們都拒絕上“水課”,這也是我當老師以來一直的目標。

排序是太難的事了。如果說舒服,講課是最讓我舒服的事。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如果我們無法把一個前沿理論簡化至大學一年級學生能聽懂的程度,我們就不算真正理解這個理論。我特別同意這句話。我覺得一個學生在本科時期最重要的事是培養對某一學科或領域的興趣,很多學生的好奇心在高考時已經被抹殺得差不多了。他們特別喜歡正確答案,喜歡找出閱讀理解中唯一正確的中心思想。但這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真實世界其實沒有太多正確答案。

對“正確”答案的執著和對“錯誤”答案的排斥,不就是互聯網公共討論產生撕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嗎?這個社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