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核心智囊的經濟危機“生涯”
"經濟危機中,決策部門和核心智囊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記者從三個主要領域內各選擇了一位核心學者,記錄其行蹤與思考"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助理編輯 陳軍吉
經濟危機中,決策部門和核心智囊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記者從三個主要領域內各選擇了一位核心學者,記錄其行蹤與思考
2008年6月17日,湖南雙牌永江鄉,村民身后是正在鋪軌的鐵路橋 圖/CFP
“忙得昏天黑地。不是在討論,就是在調研,要不就是在做講座。”王元說。記者約了好幾天,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從早到晚在開“脫不開身”的“重要會議”,主題無一例外是“如何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
王元是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與他相似,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和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鄭功成同樣地忙。在記者約訪的過程中,陳東琪正在珠三角出差調研,鄭功成則忙著為參加人大常委會的發言做準備。三人雖然處于不同的領域,關注的主題卻是指向一致:如何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
三位學者接近核心決策層,其所在領域恰好分別對應了“保增長、調結構、促就業”這三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事實上,自九、十月份以來,京城四處充溢著對于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政府應對措施的討論,尤其是作為決策者的中央政府各部門和作為主要智囊的各個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大多數都如王元們“忙得昏天黑地”。
陳東琪:有條件地樂觀
外界有不少抱怨,認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一段時間,宏觀調控部門未能準確把握形勢,采取收縮政策,加劇了下半年以來經濟形勢的嚴重狀況。
近日,甚至有媒體貼出照片證明,處于風尖浪口的央行行長周小川“一年白發”,從一年前的意氣風發,到目前的形容憔悴。
不過作為發改委的核心宏觀政策專家,陳東琪看起來依然與以前一樣精力充沛,語氣堅定。12月29日,記者在北京國宏大廈他的辦公室見到他時,陳東琪對中國宏觀調控措施在2009年可能取得的效果看起來充滿信心。
陳剛從山東和珠三角等地調研回來,發現地方企業對宏觀形勢很擔憂,都想了解更多的情況,高度關注各種形勢報告會。
對于2009年的形勢,很多人很悲觀。有的學者認為衰退期要三五年才能過去,樂觀的認為兩年就可以過去。
陳顯然是樂觀派,他認為2009年上半年會持續2008年的趨勢,可能還要困難,但是2009年年中后會逐步遏止住下滑,下半年會好些。“如果形勢好的話,是在第三季度止跌,不好的話,就要到四季度或是2010年。”他預估2008年的GDP增長會約在9.2%,而2009年約8%。
11月份感恩節時,陳東琪在美國,看到的情況很壞,產品價格大幅下降,老百姓憂慮很重,2009年全球應該是負增長。但他覺得不會出現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因為各國政府救市的政策是有力的。
而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還會有較快增長。因為中國財政是增收的,國民儲蓄高,有比較多的外匯儲備,經濟的恢復能力較強。
現在陳最擔心是GDP下一個點要減少80萬到100萬的就業。他表示,明年的“保8”政策很大一塊就是為了保就業。政府要積極引導就業,例如鼓勵減薪不減員等。
他笑言,對國際經濟大形勢是“十分悲觀”,而對國內經濟是“有條件地樂觀”。因為外需沒辦法左右,出口退稅也很難抵銷外需的大幅減少,而內需是可以按需要調控的。目前國內的消費還有動力,消費者有購買意愿,這就取決于政策對消費者的引導力度。與1998年相比,這次政府反衰退的措施力度很大,幾乎所有措施都用上了,應該會起到相應的作用。
陳東琪現在考慮的是如何把短期經濟問題與長期發展問題結合起來,即目前采取的短期措施從長期來看,不要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升級,他認為目前大幅投入的基礎設施、農村消費和保障性房地產建設這幾塊,都是滿足這一條件的。
王元:低迷期往往可能產生重大科技變革
因為制定各項政策的需要,科技部門一直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
王元的印象是,2008年7月前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大不一樣。7月他在上海參加會議時,感覺與會學者官員的看法還差不多,覺得美國次貸的危機釋放得差不多了。
但是8月份,雷曼兄弟倒掉之后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又開始了新的“金融海嘯”,“海嘯這個詞形容得很形象,一波一波的,事先很難知道它的影響有多大。”
9月他去珠三角調研,情況還不是特別嚴重,以為不會影響那么劇烈。等到他10月中旬再去珠三角,看到的情景已經大不一樣。政府部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大不一樣了。
近一兩個月,科技部門一直忙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特別是提供自主創新方面的建議,希望能利用擴大內需的機會來進行產業升級。一些重大產業項目,例如在幾十個城市地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項目,對于擴大內需有很大好處。還有十多個著眼長遠的大項目,像大飛機、重型機床等,都是投資上百億、有望帶動關聯投資上千億的大項目。同時部里還在研究培育中國的戰略性產業,從科技的角度為這些戰略性產業定好基礎。
但是這些投入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起作用。“從長期來講,科技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短期內對科技不可能期望那么高。”
怎樣培養人才,特別是重視培養青年成為科技領軍人物,并趁國際經濟危機的機會,從海外吸引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也是科技部門近來非常關心的課題。
除了這些配合中央政策的方面外,王元還在研究十二五規劃的制定,以及科技重大變革與經濟危機的相關性等課題。從歷史上看,經濟低迷往往是可能產生重大技術變革的時期。
王元認為,產業升級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是核心還是不能停留在模仿者的程度,要成為創新者,企業需要驅動力去追求不一樣的地方,不論是從技術還是管理等方面。
鄭功成:凝聚更大共識
就業和社會保障本來就是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前面兩位與所屬部委關系密切的專家,作為全國人大常委的鄭功成,一個重要的參政平臺是全國人大。12月22日,他剛聽取完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所做的報告。他今年下半年來參加的8月、10月和12月的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國際及國內宏觀濟經形勢都是會議議論的重要主題之一。不久前,他還主持了“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紀念改革30周年”等一系列有關宏觀經濟的論壇,同時在《光明日報》、《中國人大》等媒體上發文章陳述觀點。
他的核心看法是,當前的危機可以轉化為機遇,應該趁此機會加大內需的投入和強化拉動消費的力度,這已經形成共識,但是在如何擴大內需方面,還存在分歧:是靠投資拉動,還是靠加強社會保障?
鄭功成認為,目前各級政府有兩個估計不足,一是對于勞動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估計不足。比如說,不擔心農民工返鄉,認為家里還有土地,事實上如果出現農民工大規模非自愿性返鄉卻是一種倒退,因為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需要勞動者升級,應該對他們進行培訓,要讓已經進城了的,在城里和非農領域成為有素質的產業工人。
二是對于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來應對危機的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認識不足。近幾年來,對于社會保障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從各級政府到社會各界,理念上已經接受了,但真正的投入還是偏少。
“社會保障不僅是民生的目標,也是促進發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才有保障,中產階級的消費才可能回升?,F在是有消費能力的沒有消費意愿,有消費意愿的沒有消費能力。”他認為,應該趁擴大內需的機會,加快推進低保、醫保與養老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與制度建設。
鄭功成認為,目前我國勞動者基本上實現了“付勞獲酬”,不再像前幾年要總理去給農民工討薪了?,F在的問題是如何更上一層樓,做到“勞有所值”。
勞動者的勞動所得主要可分為薪水、福利和保險三大部分。鄭功成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工資大幅上升不理性,但可以寄望社會保障水平的大幅提高來完善薪酬體系,在提高勞動所得的同時給勞動者以穩定的安全預期,“光參加一個社會保障,就是上漲了工資的40%~50%,這是一種理性的、力度很大的再分配形式”。
對于目前嚴峻的就業問題,鄭功成認為應該將“保就業”作為保增長的核心,雖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了保就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將投入的四萬億與就業聯系起來?目前尚缺乏這樣具體的指標”。就他了解,“地方政府這段時間都到北京來要項目,但是很少有與就業指標聯系在一起的。應當在擴張投入的同時明確就業崗位增長的約束性指標”。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