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理想“浴乎沂”為何頻遭后世懷疑?知“氣候變化”則定分止爭
古氣候學的研究表明,孔子生活時代山東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生長著大片的竹林,環境與現代長江流域相似。那個時代,不是“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而是“冬季到魯國來看雨”。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為山東日照市的孔子塑像。
在著名的《論語》“侍坐章”中,孔子高度評價與認同曾皙的理想,所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讓人感受到時光的美好與生命的豐沛。這里提到,在暮春季節出游時要到沂水中去洗浴,歷來被一些學者質疑,認為從氣候溫度角度看是不可能的。
以王充、王夫之等古代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正歲二月還很冷,完全不適合在河水中沐浴。王充在《論衡·明雩》中懷疑,“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正歲二月還很寒冷,怎么能在北方的水中沐浴,并且風干身上的冷水,這是不可能的。
王夫之在《四書稗疏》中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