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文學期刊時代:新一代寫作者如何登場?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林培源
2019年,85后作家林培源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神童與錄音機》,他在清華大學的博導格非為這本小說集寫了推薦語。在一次做完活動回北京的高鐵上,格非對林培源說,希望他能寫一部更厚重的、更有分量的作品?!案穹抢蠋煹倪@種期許給我的影響是挺大的,能夠感覺上一輩人希望從你的作品里看到成長的部分?!?/p>
相較1980、1990年代出現的文學流派、群體,林培源認為,80后、90后作家的創作很難在內部達成一致?!耙郧暗南蠕h小說、尋根小說、新歷史小說等,與它們要對話、思考的問題和對象是密切相關的。但到了我們這一代,歷史在離我們遠去?!?/p>
當代文學研究者、南師大教授何平梳理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基本上在30歲前后寫出了成名作,45歲之前寫出他們最重要的作品?!皬母眠h的現代文學的傳統看,巴金、曹禺、路翎,無一不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寫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魯迅,我們經常說他是中年作家,魯迅寫《狂人日記》的時候也才37歲,《吶喊》和《彷徨》寫出來的時候也在45歲之前?!?/p>
當何平追蹤80后和90后創作者時,發現他們幾乎全部面臨著“代表作困境”。
何平有一次和一位90后作家對談,這位年輕人說:“我們正處在三十歲上下,寫著或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焙纹秸f,期刊編輯能否在這個時期發現他,考驗著編輯在變動不居的文學環境中,把握新的文學可能性的能力。
“我們這一代作者在發表作品前,都經過編輯無數次的修改。編輯老師對于我們,就像今天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作者都要聽編輯的?!甭暶o起于1980年代的作家王安憶告訴媒體,他們那一代的作家,都是在期刊編輯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
文學一度具有“轟動效應”,各路精英擠在文學這條小道上。以《收獲》《人民文學》為代表的文學期刊一度是文壇的中心——《收獲》發行量最高時達到100萬冊。文學期刊幾乎是青年人走入文壇,“發表文學作品、實現作家身份的唯一途徑”。
如今,大多數期刊很難在傳播力上達到曾經的輝煌。一位文學期刊編輯對南方周末記者表達詫異:“現在還有人看文學期刊嗎?”
1990年代的市場化浪潮是文學期刊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998年是文學期刊運行最為艱難的一年。文學傳媒(主要包括文學報刊、文學出版機構等)的生存環境出現了重大轉變。隨著政府撥款的減少直至‘斷奶’,相當一部分純文學期刊相繼‘改嫁’或‘關門’?!痹温氂谀暇┐髮W的文學評論家黃發有在論文中寫道。
進入網絡時代,文學寫作的渠道和版圖變得復雜。如今,不止一位青年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會優先想到在豆瓣這樣的平臺上發布小說。
2017年,90后作家陳春成開始在豆瓣上傳自己的小說,隨后受到了豆瓣網友和出版編輯的青睞。這似乎是一個讀者之選和文壇視野相疊合的結果。2020年,陳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出版后,余華盛贊:“陳春成給了我一個驚喜。我想起NBA,他們對那些充滿潛力的年輕球員有一個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極限,這話也可以用在陳春成的身上?!?/p>
“從文學的觀點和趣味上來講,(豆瓣和文學期刊)已經并軌了,只不過豆瓣相對更自由一點,它沒有期刊那么嚴格的審稿制度。你可以發現豆瓣的作者是很容易就轉場到傳統文學期刊脈絡上去的。它有點像一個年輕作者的集散地、文學自由市場,出版社也到這個市場上去挑人,期刊也去挑人?!焙纹綄δ戏街苣┯浾哒f。
“要么就在網上寫出名;要不然就是拿獎”
2020年,長篇小說《慎余堂》在文學期刊《十月》上發表后,80后作家李靜睿的父親激動壞了。對曾經的文藝青年、地方作協成員的父親來說,這是一件“很大的事兒”?!澳阒绬??1949年以后,整個自貢能在《十月》上發長篇的,一共只有三個人?!崩铎o睿倒是很平靜,因為“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已經有別的被看見的路徑了,文學期刊只是其中之一”。
李靜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