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字路口的選擇
踩在利順德大飯店猩紅地毯上的腳步聲,被回旋反復的草葉紋卷入旋渦,凝為一聲悶響,有驚動近代史上各位大人物的跡象。我心底甚至升騰起隱秘的期待,是否有人能把我拉回某個歷史現場?
置身張學良故居,遇上門庭冷清,卻更易生出錯覺,似乎只要推開門,衣香鬢影全都從時空那頭涌來。
在張園,我則和近百年前的溥儀一樣,陷入了十字路口的選擇。
責任編輯:楊嘉敏
東風還是西風
如果不是為了去薊縣看獨樂寺,天津不會成為我的目的地。
天津城的歷史,放進上下千年的維度,不算久遠。尤其和已劃為天津轄區的薊州比,也是小巫見大巫。它始于六百多年前,朱棣南下“清君側”時的“天子津渡”,實則是伴隨北京成為政治中心,天津攜運河之便、鹽糧之利的地緣優勢,成為了拱衛京畿的門戶。肩負拱衛之責,自然也是突破的重點,外來者攻陷大沽直逼北京,后來便在天津劃分起了租界,又引來各路政治上、經濟上營生的人,一派風生水起。只是歲月斑駁,天津的口岸往事變得模棱兩可,現在說起天津,你會想到什么?相聲曲藝,民俗,飲食——反倒都是它的本土文化。
馮驥才曾寫道,天津的文化實際是保守的,因為緊鄰京畿,不敢有風吹草動。天津由漕運碼頭發展而來,匯聚各方語言、飲食,生發出根植民間的市井文化。而近代的西方沖擊,時間短暫,并沒有對天津本土造成嚴重影響,也缺少融合的契機,一旦租界被收回,洋派作風即被吹著打旋兒掉落枝頭,還來不及根深蒂固。(參見馮驥才《指指點點說津門》)百十年后,又是東方壓倒西風。
倒回百年前,近代天津的崛起,始于開埠,此后漸漸有了“百年中國看天津”“北京是前臺,天津是后臺”各種說法。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帶來現代化工廠和機器制造,掌權者們又長在天津處理各國事務?!巴饨皇锥己同F代中國的起源”,法國學者皮埃爾?辛加拉維魯在講述天津的聯軍臨時政府的《萬國天津》一書中如此形容。
解放路上的大龍郵局已成為如今的天津郵政博物館。
當年各國在老城以南、海河右岸的農田和灘地上大興土木,建起迥異于中國傳統木建筑的西洋樓宇。今天天津的解放北路,原來的銀行、洋行,多數仍做銀行,立柱、山花、規整的門窗,還是尊貴的氣派。過去的大清郵政津局變成天津郵政博物館,紀念品店里可見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的各種紀念票,這昭示郵局曾創下的第一:中國第一個郵政代辦機構、第一條郵路、第一套郵票等等。
郵政系統的“第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天津無數個“第一”的縮影。比如在解放北路臨海河一端,建于1863年的利順德,擁有中國第一家設施現代化豪華酒店的名銜,甚至早于北京的六國飯店和上海的和平飯店?!熬拖袷且粋€和平的港灣,利順德大飯店構成了代表中國城市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