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江上王守仁的詩意人生
1月9日下午,由南方周末主辦、五糧液獨家支持的N-TALK“詩意長江”演講秀上海專場圓滿落幕,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知名文化學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酈波,作家、評論家、《上海文化》副主編張定浩,青年作家、復旦大學教師張怡微紛紛登臺演講,發表真知灼見。
非常榮幸能在這個南方的周末,能在萬里長江即將東入海的地方,能在無限春風即將來海上的時刻,與大家歡聚一堂。其實上個周末我還在北方,度過的是北方周末。上個周末我在長城腳下,我想起去年因為是建黨百年,我還曾經重走過長征之路,所以對當代的學者很感慨,自然的長江,人文的長城,還有近現代歷史的長征。中華文明淵源流長,真是讓人百感交集。
今天講講“詩意長江”。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詩學的發端源于“詩言志”。要講詩意,首先要和生命本體相聯。作為中國人的生命本體,都和這片山川大地、江河湖泊息息相關。前兩天我給小學生講課,講到話說長江、話說黃河,只有我們中國的兩條最重要的母親河:長江、黃河,在大陸文明中是自西而東流淌的,導致這片大陸和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
怎么不一樣?因為人類早期的文明都一定是逐水而居。比如說歐洲也有很多河,可是他們最高的阿爾卑斯山脈流下來的河,不論易北河、萊茵河、賽納河,它們是南北走向,而我們是東西走向。我們早期的農業文明就保證了在這條江河上,不論是上游、中游,還是下游,農業核心區都是在同一個緯度上,溫度、水分、濕度大致相同,導致我們的華夏文明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和大一統的特色。
定浩兄說讀詩只要紙上就可以了,去看,未必看到什么新的東西。但我個人建議能有時間還是帶著書本去看看。比如說你們家對面的馬鞍山的李白墓,定浩兄說沒有去過,太可惜了,你去看看,真的有書本上沒有的。我去看過很多次,每次發現李白的墓前都有很多的酒瓶,其中就有五糧液的酒瓶,每次都有新的酒瓶。
江上王守仁
還是說到王守仁,他是余姚人,為什么叫余姚?因為有一條余姚江。這個余姚江其實是錢塘江的水系中的一支。南方都叫江,長江以南,都叫錢塘江、余姚江,還有江西的贛江、湖南的湘江,到廣東南方周末的大本營有珠江。北方都叫什么?叫河,黃河、海河、淮河,南江北河。當然有例外,文字學經常講這個區分。有人就說,東北很多都叫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都叫江,小一點的就叫河,呼蘭河。
我是研究訓詁學的,江的水量要比河大,但是為什么南方叫江,北方叫河?因為“江”“河”兩個字最早原意上不是泛指所有的江,“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中國人特別重視水,每一條江河都有單獨的名字,自古及今就是如此。所以“江”就是專指的長江。
王守仁的學派叫姚江學派,如果讀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其中最重要的學案就是“姚江學案”。王陽明是什么時候從長江到黃河去的呢?在他11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王華考到狀元,而且后來做到皇帝的老師,很厲害。他的爺爺王倫覺得孩子要去北京讀書,當時北京教育條件好,而且他父親高中狀元,還買了“學區房”。所以爺爺就把11歲的王守仁小朋友送到北京去。從浙江出發,然后杭州大運河經過長江,最后渡過黃河,把小王陽明送到北京。在他歇腳的地方是我的老家鎮江,我現在就住在南京。
在鎮江有一幫朋友招待他的爺爺,他爺爺也是著名的文士,但是他不愿意當官。不論是招待還是送別,中國古人都有招待的酒宴。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里,有唐人送別的“三寶”。第一要柳條,第二是酒,“勸君更進一杯酒”,第三要有音樂。這三寶合起來,最后就是寫詩,無論是歡聚還是送別,都必須要有酒,要有詩。所以在歡迎晚宴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幫文士開始要寫詩了。
當時11歲的王守仁看大家都在醞釀,他忍不住跑到桌子前面,自己提筆寫一首詩?!敖鹕揭稽c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樓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p>
寫得非常棒,而且非常地有想象力。當時的浙江的金山還在長江中間,還沒有像現在與陸地連成一片,所以說金山就像一個拳頭,一下子打到揚子江底下,“打破維揚水底天”。他爺爺王倫的朋友們一看,好厲害,紛紛點贊轉發。但是朋友圈里面,也不是、都是喜歡給你點贊轉發的。有一個老家伙跟他爺爺向來不對付,看王守仁這么出彩,就問這個小孩:“這是你爺爺提前讓你寫好的吧?是不是你爺爺教你背會的?現場露一手,你要是真有這水平,爺爺給你一個命題作文,看喝酒的地方叫‘蔽月山房’,有本事你七步成詩?!毙⊥蹶柮髯煲黄?,根本不用醞釀,脫口就來,又寫了一首《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边@首詩不得了,早在愛因斯坦之前很多年就提出了相對論,這是詩里的“相對論”。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來王陽明人生的出發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一個“問題兒童”,他爹頭疼得不得了。跟我們現在很多當爹的一樣,只要王守仁一上學、一做作業,那叫一個頭疼。再加上他母親死得又早,他極其地叛逆,5歲前還不說話。這是教育學上的一個規律,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生命軌跡。
有一些人,他天生視野就比一般人要大,這就像長江一樣。長江、黃河為什么能成為我們的母親河?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各拉丹冬主峰西南側,各拉丹冬主峰高達6621米,所以有這個高度,長江才能縱橫6387公里。黃河也是如此,唐古拉山也是一樣,在中國最高的青藏高原上。所以人生的起點要像長江,王守仁就告訴我們:起點要高,立志要高,志向要大。
別人讀書為了考試、考狀元,他爹就是這樣。他不以為然,他要讀書,為什么讀書?他說要做圣人,11歲就要做圣人。我們現在肯定覺得小孩胡說八道,可是這預示著他人生的起點和長江的起點一樣。
人生如江水,百轉千回
接下來在立足了起點之后,這個立意格局出來之后,雖然立意高,可是人生像江水流淌一樣百轉千回。
“九曲黃河萬里沙”,其實黃河還不止九曲。原來的九曲,指的是至多之意,九為至陽之數,至極之數。所以劉禹錫說“九曲黃河萬里沙”,九曲十八彎,長江一樣充滿曲折,人生也是一樣充滿曲折。
王陽明聽上去是富二代、官二代,起點這么高、格局這么大,可是人生經歷的坎坷遠比一般人多得多。首先他是一個晚產兒,他母親懷他14個月才生下來,我覺得這有點夸張。擱在現在的醫學技術,14個月就不要生下來了。他生下來以后又是天生的肺病,后來陽明格竹,尤其他在新婚之后去格竹子,傷了肺陽和肺陰的根本,終身咳血。
但是后來最關鍵,他與宦官斗爭,入官場之后,被下到詔獄,九死一生,后來又被錦衣衛追殺,又在錢塘江寫了首絕命詩,騙過錦衣衛,跳入大江之中,流落到武夷山中,留下這首《泛?!罚骸半U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p>
寫下這首詩以后他被遣回南京見到他的父親,他的父親也被宦官打壓。在父親的支持下,他毅然決然直奔死地——龍場。他溯江而上,從浙江老家出發,后來到了江西、湖南,還在岳麓書院講了一堂課。順湘江,逆長江,直到貴州龍場,九死一生。最終在龍場悟道。
有一首他的五言詩我特別喜歡,說的是在龍場的困境里沒有住的地方,沒有吃的東西,沒有穿的衣服,兩個童仆還生病了,他要照顧兩個童仆,最后學當地的苗民自己耕種。所以他說,“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敝T葛亮的布衣耕地是說說而已,那是擺拍。這王陽明是為了活下去,真的要種地。
但是他寫的詩,說他一個人吃不了多少,他是為了“遺穗及鳥雀,貧寡發余羨”,多種下來,還可以接濟一下周圍更難的老百姓,多下來的還可以喂喂鳥雀。一個人在困難之極,人生窮途末路的時候,還不只是只念自己的命運,這樣的人就像長江一樣,一定終將奔向大海。
奔流入海,此心光明
所以在奔向大海的路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此心光明。
最后王守仁在北方的時間不長,龍場悟道之后,先是到江西廬陵任知縣,后來到北京任職,但后來沒多久被貶職,到滁州任看馬的官,翻譯成大家理解的官就是弼馬溫,專門看馬的。
過不了多久去到江西平叛,最后建立不世功業,平寧王之亂,平南贛匪患,平兩廣匪患,大小平生百余戰,未嘗一敗。我在《百家講壇》講過戚繼光,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明代戰爭有兩大奇跡。戚繼光是訓練出一支百戰百勝的戚家軍,那叫一萬小時理論,所以從未一敗。王陽明從來沒有訓練過一支部隊,就是碰到要打仗,隨便抓幾個人?!捌缴儆嗾?,未嘗一敗”,大家就不理解,怎么可以做到這樣?文人“封伯”的,明代就這么三個,建立不世軍功。這叫降維打擊。
學了他的心學,在這個城市間行走,就可以降維打擊?!叭巳俗杂卸ūP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蔽覀兌际窍蛲鈱ふ?,此時此刻,如果你找不到手機你會著急。你摸摸看你的手機在嗎?估計你一摸到手機,心里就踏實多了,摸不到就著急。為什么?手機已經變成你的外掛器官,是你枝枝葉葉向外頭尋的唯一渠道?!爸χθ~葉外頭尋”,特別好,碎片化社會,我們今天就是這樣。
王守仁告訴我們,就像大江流向大海,你要知道你流向什么地方去,雖然你要流過6387公里,在這里你要遇到很多坎坷磨難,但你不敢洶涌澎湃。只要你不屈不撓,認定方向,就可以在無限春風來海上的時候,萬里長江東入海。最后總結,他的陽明心學,著名的天泉證道,四句教,他跟弟子說掌握這四句話,人生無畏無憂。
這四句話叫“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薄盁o善無惡心之體”是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人生觀,世界觀解決人與宇宙、與自然的關系,人生觀要解決人與自我的關系。而“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價值觀,交朋友一定要三觀吻合的,不吻合不要交朋友。最后一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方法論,這就是知行合一。
當你能夠把人生的這條漫漫長路,像長江一樣自由流淌的時候,最后就在江水上,雖然離他的故鄉還有幾十里的水路。王陽明撐不下去了,他的學生走到他身邊,“老師要去了”,學生一下子熱淚盈眶,問老師還有什么遺言。王陽明端坐著一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含笑而逝。
他沒有離開,他一直都在,在無限東風來海上的時候,在腳堅定地踏在這片大地上,沿著江水,萬里長江東入海的時候,他就在你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