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口述:做了一年的疫情報道,我發現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丨南周頭條播報
在每期的《南周頭條播報》節目中,我們邀請了當周重點報道的作者,以音頻口述的形式,為你呈現不一樣的頭條視角,包括獨家解讀、報道延伸、幕后故事,精彩推薦等。
在這里,有解讀有新知,有溫度有思考,讓你真正“聽”懂新聞。
責任編輯:周凡妮
*點擊播放,收聽本期南周頭條播報·記者解讀
大多數采訪對象在談起自己的隔離生活時,講到了集中隔離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比如房間網絡不通暢、擔心家里的寵物無人照管、隔離房間裝修氣味太大、心情比較郁悶等等,一方面他們希望我們反應問題,對我們說:“沒有問題是假的”,但另一方面也主動提出,這些天來,隔離點的生活條件其實也在逐漸改善,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看見防疫人員的辛苦付出,和市民們的堅守和忍耐。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采訪對象之一,是志愿者侯富國。他在交談中說起,自己在西安生活了數十年,正是因為看到網絡有關西安的輿情,才決定報名成為一名志愿者,他希望向輿論證明,西安依然有很多像他一樣的熱心人,愿意挺身而出,愛護守護這座城市。
另一位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病毒專家常榮山。他提出城市決定進行集中隔離,其實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權宜之計。在發現疫情之后,一座城市如果能更快、更果斷地進行流調,以及大規模的核酸篩查,或許就不用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集中隔離。市民們的生活,也就不用受如此程度的影響。
(2022年01月13日第1977期)
————————————————————
音頻完整版文字:
南方周末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本期封面報道《最大規模集中隔離:近一月49678人,西安付出了什么》的作者: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