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爾:一位公共哲學家的誕生
邁克爾·桑德爾,我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公共哲學家,他是如何脫繭而出的?
在他從公平、正義、尊嚴等政治、道德哲學角度深度剖析美國當下社會危機的新作《精英的傲慢》引進中國后不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對他做了視頻連線專訪。
發自:杭州
責任編輯:雨僧
▲2012年6月1日,約14000人來到首爾延世大學觀看桑德爾的演講 圖/受訪者提供
1971年,洛杉磯西部帕利塞德區,18歲的邁克爾捧著一個飾有漂亮蝴蝶結的白色禮盒,走向一棟位于懸崖的豪華住宅。
他長著一頭深色卷發、身材纖細,是帕利塞德高中的學生、校學生會主席、辯論隊的辯手。白色禮盒里裝著一袋6磅重的軟心果汁糖,還有一封邀請信——邀請時任加州州長羅納德·里根來他就讀的中學參加一場公共辯論。
在州長住宅的私家車道入口處,他看到一個崗哨,州警們牽著幾頭大型德國牧羊犬來回走動。當時正是越戰時期,美國西海岸成為反越戰運動的大本營。里根是公開支持越戰的強硬分子,因此經常成為反戰大學生們抗議、襲擊的對象。
州警們狐疑地打量著這個面孔稚嫩、身體明顯還未完全長成的男孩,盤問他的身份和來意,反復檢查禮盒,把里頭的糖果袋上下左右來回按壓。確認沒什么問題后,終于給他放行。
邁克爾走向大門、按了門鈴,彬彬有禮地介紹了自己的來意,留下了那個已被蹂躪得變了形的白色禮盒。
幾天后,帕利塞德高中接到一個來自州長辦公室的電話——對方告訴他們,里根州長決定接受邀請來參加公共辯論,和中學生們就一些彼此有分歧的問題進行交流對話。唯一的條件是,事先不得對外公布這一消息——因為他們擔心附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激進大學生會跑到現場丟雞蛋、砸西紅柿。
少年邁克爾美夢成真了!
想打敗未來總統的少年
邀請里根州長來中學參加公開辯論的念頭,源自邁克爾·桑德爾當時對時政和辯論的狂熱。當時,他是學校里很厲害的辯手,對自己的觀點和辯論技巧非常自信。
州長里根一家也住在帕利塞德區,他當時是來自共和黨右翼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而邁克爾和帕利塞德高中的學生幾乎清一色持左翼立場,和他們的州長在所有重大問題上觀點迥異:從越戰,到聯合國,到年滿18歲是否應該擁有選舉權等等。
“我當時很確信自己能夠把他辯倒、說服?!彼竽懙亟o州長辦公室寄去了一封邀請信,大意說——他所在社區的中學生們在很多問題上和他有觀點分歧,現在有一個公開辯論的機會,他們很榮幸能聆聽他的想法和意見,和他就這些問題進行交流、探討。
信件寄出后,石沉大海。
一天,邁克爾的母親在閱讀雜志時,讀到一則報道說里根州長愛吃軟心果汁糖。他忽然有了一個主意,立刻跑到糖果店去買了一袋6磅的軟心果汁糖,把它裝進一個白色禮盒,打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之后的故事就像開頭那樣發生了。在預定公開辯論的日子,里根如期而至,出現在帕利塞德高中的禮堂里。在2300多名高中生面前,邁克爾和未來的白宮主人展開了觀點交鋒。
邁克爾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向對手拋出了精心準備的“炸彈”。然而,他發現自己一點都沒傷到里根,甚至連“拳擊手套都沒碰到他”。對他拋出的每一個咄咄逼人的問題,里根都以一種優雅、帶著輕松幽默感和富有條理的方式回應。辯論進展到開放現場提問的環節,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盡管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和州長觀點不同的,但是,里根對每一個問題都以一種令人吃驚的、令對手迅速瓦解武裝的方式給予了回應。
▲1971年,18歲的桑德爾和里根辯論 圖/受訪者提供
一個18歲的高中生挑戰了未來的白宮主人、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鷹派、一個即將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
對這位未來的哲學家而言,這將是他人生諸多高光時刻的一個序幕。
故鄉明州的公民傳統
中學期間,邁克爾·桑德爾是一個內斂、同時非?;钴S的學生,他是學校的優等生,熱衷參加校內公職競選,喜歡辯論,擔任過班委會主席、學生會主席。他后來把始于少年時期的對公共事務的熱心和關切,歸因于故鄉明尼阿波利斯公民傳統的潛移默化。
1953年,邁克爾出生在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猶太裔家庭,在該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郊區的霍普金斯長大。采訪中,他向我總結如何保持謙卑的秘訣之一:數算自己的幸運,其中一條是“從小家境優越”。而來自家庭的信仰傳統,則為這顆年輕的心靈提供了一個倫理的框架。
明尼蘇達州是北美新大陸最早的殖民拓荒地之一,長久以來就有著對政治“古怪而活躍”的熱情。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美國大選,明州選民的投票率高達77.3%,居全美第一。作為該州政治文化中心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有著濃厚的公民參與傳統,曾出過一大批活躍于美國政壇和公共生活、同時又特立獨行的標桿人物。
小邁克爾喜歡打棒球,是社區少年棒球隊的成員,他很享受場上場下和伙伴、鄰居、市民們一起為球隊的精彩表現合力歡呼的時光。因此,他從小就自覺是社區核心成員的一份子。這后來成為他哲學思想的底色——強調和社群、共同體的連接,認為“共同的善”(common good)要優先于個人的自由和權利。
桑德爾13歲時,他們一家搬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磯市。這是一個繁華喧鬧、人來人往、流動頻繁的大都市,被邁克爾后來描述為文化上是“個人原子化的,無根的”,迥異于明尼阿波利斯。但在當時,這個13歲孩子的最大悲傷是,從此他得在遠處支持他心愛的家鄉棒球隊——明尼阿波利斯雙子隊。
桑德爾一家住在洛杉磯西部的帕利塞德區,這里面向太平洋,風景宜人,自1920年起就是著名的富人區,許多醫生、律師、企業家、政要和社會名流都選擇定居于此。邁克爾先后就讀于當地的公立學?!晾鲁踔泻透咧?。
在精英子弟云集的帕利塞德高中,校方奉行“優績至上”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緊密跟蹤,并進行分類。AP課程班(類似中國的快班或跳級班, 學生修高級課程,可取得大學同等程度課程的學分)的孩子們大部分時間被安排在一起上課。同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