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的毒藥,另一些人的蜜餞
高糖飲食可能通過某種代謝通路影響大腦對葡萄糖的攝取,造成大腦微毛細血管損傷;但格陵蘭人卻有著不同的代謝糖的方式,使他們可以大量吃糖,卻又不會引發肥胖和糖尿病。
責任編輯:朱力遠
青少年之毒藥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糖類攝入量和精神障礙發病率都高于其他年齡層群體,且攝入更多蔗糖的精神分裂患者癥狀更嚴重。糖誘發的精神疾病相關的行為有多種表現,包括多動癥、記憶力衰退和感覺遲鈍等。
過去的研究表明,大多數慢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等的發病原因有多種,包括遺傳和環境風險因素,大多數是在30歲前發病。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糖消耗量約為同齡健康人群的兩倍,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糖消耗量越多,癥狀越嚴重。
為此,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試驗,首先是給年輕小鼠喂食兩種飲食,一種是正常飲食,另一種是高糖飲食,主要是淀粉或蔗糖。喂養50天后,對這些小鼠進行了8種不同的行為測試,包括運動、聲音驚嚇反應、物體位置測試和迷宮行為等。結果發現,蔗糖喂養的小鼠在物體位置測試、工作記憶和走出迷宮等方面的成績明顯降低。這提示,高蔗糖飲食可能誘發小鼠產生精神疾病。
進一步的探討表明,糖基化終端產物(AGEs)可誘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