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數字化轉型競賽提速
2021年12月,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企業科創力研究報告(2021)》及中國企業科創力100強排行榜(2021),對截至2021年4月30日,A股全部上市企業4207家,絕大部分運營主體/控股股東在中國的港股上市企業1481家、美股上市企業311家,以及未上市但可提供經第三方審計年報的企業1家,共計6000家企業,進行企業科創指標和數據的全面梳理和研究。
我們從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三個維度出發,依托27個核心指標的科創力指標體系,通過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強度、企業經營等數據,基于智慧芽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約1.6億條專利數據的數據庫,以及國家、省部級頒布的2020年科學獎獎項情況,以一種完全公開、透明、公正的方式,綜合評估企業科創力;用數據說話,試圖更好地定義企業在所屬行業、中國科創版圖中的坐標。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莫聞
2022年1月4日,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新時期金融科技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以加強金融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旨在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健全治理體系,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金融與科技更深層次融合,力爭到2025年實現金融科技整體水平與核心競爭力跨越式提升。
這是央行編制的第二輪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年8月,央行曾發布首輪金融科技綱領性文件。
相比第一輪規劃,最新規劃已從“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向“金融數字化轉型”邁進。如果“賦能”要得到“1+1>2”的效果,那么“融合”的目的更像是“1+1=3”,這是在數字化基礎之上要實現一種跨越式的創新。
2019年首輪金融科技規劃發布后,市場規則改變,金融科技行業正式進入“強監管”時代,但創新并未停止。2019年,招商銀行成為第一家將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寫進公司章程的商業銀行,提出“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體預算原則上不低于上一年度公司營收的3.5%;同年底,中國平安明確提出“以年收入1%的資金投入科技研發”。硬性的科技投入競賽,在金融機構拉開帷幕。
2020年,金融科技圍繞“持牌”“依法合規”的關鍵詞穩健發展,金融機構主動通過調整內部信息技術架構、成立科技子公司、設立金融科技專項基金等方式,推動技術從后臺走向前臺和中臺,賦能業務發展;科技企業從業務參與轉向技術服務,尋求新發展機遇。
據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數據,267家金融業公司中有65家在2020年報中披露信息科技/金融科技投入情況,合計投入1598.60億元,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在2020年的科技投入金額超過百億;披露同期研發投入的公司有49家,合計投入金額66.95億元。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促使企業積極上云,數據資產開始向生產要素轉變,同時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從行業自律提升到了法律監管層面;大數據、人工智能、分布式記賬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愈加成熟,擴展到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場景,“科技硬實力”不再是科技公司專有詞,金融機構的科技自研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傳統金融機構的科技投入流向哪些技術
以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為主要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產出與應用存在極大差別。銀行業的科技資金投入領先其他領域,國有銀行的科技投入近三年幾乎都保持在百億左右。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是科技投入的“大戶”,其余上市股份行也都維持2%左右的科技投入強度(科技投入占營收比例)。
國有行的金融科技投入的去向是,建設以分布式技術體系為主的核心系統建設,并積極探索“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金融業務、產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